黄奇帆:中国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025-07-03

11.png 


黄奇帆:中国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已彻底改变,如果现在还有人认为房地产会反弹上涨,肯定对经济是没什么认知的

 

作者丨唯贤地产老任

 

在房地产行业这片波澜壮阔的市场中,有这样一位被誉为“经济老中医”的权威人物,他以精准的判断力和深厚的经济学造诣,为楼市的发展把脉诊断。他,便是曾任重庆市市长的黄奇帆先生。

 

在重庆任职期间,黄奇帆先生凭借其卓越的经济管理能力和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成功引导重庆楼市稳健前行,有效化解了库存危机,从而在业内树立了极高的声誉。早在2023年,当众多房地产专家仍沉浸在“房价触底反弹”的乐观预期中时,黄奇帆先生却在一次房地产趋势论坛上,以冷静而理性的声音,为行业浇上了一盆冷水。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若时至今日,仍有人坚信房地产会迎来反弹上涨,那么其对经济的理解显然存在偏差。”

 

为了支撑这一观点,黄奇帆先生引用了大量详实的数据,深刻剖析了房地产行业的现状,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此言一出,犹如巨石投湖,激起了层层涟漪,让许多仍对房价抱有幻想的人们不禁心头一颤。

 

黄奇帆先生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大论断,它们如同一剂清醒剂,打破了人们对于房地产反弹的幻梦。

 

首先,供需关系发生了逆转,全国范围内房屋供应远超需求。黄奇帆先生反复提及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当前,我国住房套户比已达到1.16,即每100户家庭对应着116套住房,这一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1.1。更为严峻的是,全国范围内的空置率高达12.1%,这意味着每八套住房中就有一套处于空置状态,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例如,山东聊城的套户比为1.35,河北保定为1.42,而鹤岗更是高达1.79。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鹤岗70平方米的新房仅需8万元便能购得,房屋的保值性无疑受到了严峻挑战。

 

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构成了巨大压力。黄奇帆先生指出,当前的人口形势对房地产行业而言并不乐观。新生儿数量相比八年前暴跌了40%,结婚登记人数也减少了35%,这直接导致了刚需购房群体的急剧萎缩。90后一代相比80后减少了4000多万潜在购房者,这无疑为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黄奇帆先生的这些论断,不仅揭示了房地产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更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在房地产市场的风云变幻中,他的智慧与洞见无疑为行业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接近68%的关键节点,这一数字标志着传统意义上农民进城购房的热潮正逐渐褪色,昔日的购房叙事难以为继。知名经济学家黄奇帆先生对此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明确指出:“展望未来十年,房地产市场将面临一个严峻挑战:开发商建设的住宅数量将远超新生人口的增长,供需失衡的局面愈发显著。”这一论断直接触及了房价上涨动力的核心问题——购房需求的萎缩。

 

此外,政策层面的调整亦不容忽视。政府虽积极介入市场,实施救市措施,但其根本目的并非刺激房价上涨,而是着眼于解决商品房库存积压的问题。据统计,当前商品房库存量已突破7亿平方米,创历史新高。为此,国家投入数以万亿计的资金进行收储,旨在将这些房源转化为保障房与人才公寓,以满足特定群体的居住需求,而非推动房价上扬。以深圳、青岛为例,当地的保障房价格较周边商品房低出40%,这一显著的价格优势成功吸引了大量刚需购房者的关注与选择。黄奇帆先生进而提出质疑:“当政府以近乎成本的价格提供保障房时,普通商品房市场的价格上涨逻辑何在?”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为何“反弹论”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中显得苍白无力。

首先,从行业指标来看,房地产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衰退。预计2024年新房销售额将滑落至8.4万亿元,这一数字与2015年的水平相当,标志着销售规模的显著倒退。同时,建设规模方面,新开工面积仅为6.9亿平方米,几乎回到了2006年的水平,时间跨度长达18年。此外,开发投资额亦跌至9万亿元,与2014年的数据持平,显示出行业投资信心的严重受挫。这一系列数据无疑表明,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成为历史。

 

再者,购买力的枯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中产家庭约70%的资产被房产所绑定,这一比例远高于欧美国家的30%-40%。一旦房价出现波动,尤其是下跌趋势,将直接导致家庭财富的急剧缩水。例如,北京二环内的老旧大户型房产,在短短三年内便贬值了300万元,抵押率更是大幅下降至40%。而在深圳,即便业主主动降价1.5万元/平方米,房屋销售依然面临困境,反映出市场购买力的严重不足。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行业指标、政策导向还是购买力状况来看,当前房地产市场所谓的“反弹论”均缺乏坚实的现实基础,其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幻想,而非对未来趋势的准确预判。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经营贷款违约案例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深刻反映了社会对于“住房由资产增值标志转变为负债枷锁,仅需失业或重病一击”这一现实的无奈共鸣。更深层次地观察,房地产企业的生存挣扎同样引人瞩目,即便是如保利、华润这类持有千亿级现金流的国有企业,在2024年度亦遭遇了经营性现金流的大幅下滑,彰显出行业寒冬非短期所能解冻。世茂、远洋等企业更是深陷现金流持续负增长的困境,其自我“造血”机能几近衰竭,此情此景之下,房价的上行支撑显得尤为脆弱。

 

针对这一复杂局面,普通民众需采取审慎而明智的应对策略以应对挑战,以下三条策略或为破局关键:

首要之策,在于优化个人资产配置,规避“三大风险资产”。具体而言,位于三四线城市且人口外流地区的房产需谨慎持有,这些地区的房产价值犹如脱水海绵,随时间流逝而不断贬值。再者,楼龄超过二十年的老旧小户型亦不宜久留,随着维护成本、房产税的逐步增加,其市场流通性将大打折扣,难以变现。此外,远离市中心、通勤时间超过一小时的新区楼盘,若空置率高达40%以上,应及时处理,以避免价值进一步缩水,正所谓“及时止损优于长期套牢”。

 

其次,坚持“现金为王”的原则,运用梯形存款策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可将个人资金科学分配为三份,分别存入一年期、两年期及三年期定期存款中。例如,将三十万元资金平均拆分为三份,每份十万,分别享受一年期2.0%、两年期2.3%、三年期2.5%的利率。此策略确保了每年均有资金到期,既保证了稳定的利息收入,又保留了资金的灵活性,相较于全部存入三年期,采用梯形存款法可额外获得约四千元利息收益。

 

最后,密切关注政策导向,把握保障性住房改造带来的转型机遇。例如,南京、广州等地政府为鼓励业主参与保障房改造,提供了最高每套八万元的补贴。北京则推行“以旧换新”政策,老旧小区置换补贴可达房屋总价的15%。面对此类政策红利,民众应积极顺应时势,将手中的“沉睡资产”转化为流动资本,实现资产的有效激活与价值提升。

 

综上所述,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普通民众需采取理性而灵活的资产配置策略,以应对潜在风险,把握转型机遇,从而在挑战中寻找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