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打架,谁在说实话?
高盛“500万套”的数字刚抛出,就有人掀桌子。经济学家谢逸枫翻出官方数据:2024年全国光商品住宅就卖了814.5万套,2025年前5个月也有近300万套,“全年超800万套板上钉钉,500万套从哪算出来的?”他觉得高盛拿2017年峰值对比是“自己树靶子打”,完全没考虑政策发力和需求潜力。
但市场寒意确实刺骨。2024年全国新房销量已跌至9.7亿平方米,退回2009年水平;开发投资缩水10.6%,连续三年下滑。中指研究院最新判断更谨慎:2025年新房销售还得再降6%,现在谈回暖“为时尚早”。
二、有人冷得发抖,有人暖手捂茶
冷热不均成了眼下楼市最扎眼的标签。高盛另一份报告点明:像上海、杭州、成都这类核心城市,库存消化周期只有18个月,新房价格从去年9月还涨了1%;而东莞、苏州这类出口依赖型城市,库存积压高达64个月,价格阴跌不止。
房企也分出两个世界。央企华润置地、中国海外等手握一线城市黄金地块,被高盛列为“买入”评级;民企却深陷流动性泥潭,预计未来三年销售额还要再砍30%。土地市场上,2023年以来80%的优质地块被国企收入囊中,有房企老总苦笑:“现在拍地像高端俱乐部,我们连门票都拿不到。”
三、政策工具箱,还能掏出什么牌?
面对高盛的悲观论调,政策层反击迅速。国务院常务会议直接定调“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各地动作密集跟上:一线城市酝酿放松郊区限购,多个省份加码“以旧换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输血“保交楼”……组合拳一套接一套。
更关键的招数藏在供给侧。多个城市启动存量房收储,把积压二手房变保障房;国企主导的“高品质新房”集中入市,用智能化和低密度设计拉开和二手房的差距。一位住建系统人士透露:“现在不是简单救市,而是要逼开发商建好房子。”
四、黄金时代落幕,新活法在哪?
无论数据如何争论,行业转型已势不可挡。高盛预测到2035年,二手房交易占比将从现在的42%飙升至66%,与发达国家接轨;翻新装修需求更会翻倍,占到建筑市场的六成。这意味着新房市场萎缩后,产业链条上仍有新钱可赚。
北京一位房产中介的经历成了缩影:“去年卖新房佣金跌了三成,但帮业主做改造设计反增收50%。”他最近考了收纳师证书,“光教客户怎么腾出第二间儿童房,一个月就接了七单。”当狂飙的扩张停下,精细化生存成了必修课。
75%的跌幅预测像一盆冰水,浇醒还做着回到过去美梦的人。但寒冬里也有人看到机会——当投资客离场,刚需和改善需求终将成为市场真正的主人。或许中国房地产的下一站,不再是造富神话的赌场,而是回归一砖一瓦的生活本身。
网友评论:
“近期我们放开了外资购买普通住房的限制。这个档口,外媒唱空楼市的力量可能会越来越强。因为他们空仓持币,当然是跌的越多越好。”这是重点。明摆着国外资本想来收割呢。房价越低,国外资本收割越多!
据了解,高盛未来将要带资进大陆市场,先喊狼来了,扰乱情绪,一贯地投机套路
高盛的话能信!?
有没有一种可能,未来的房子和现在是两个物种,要有适合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布局,要有自动化加工的厨房,要有感应式的健康监测装备,就像现在的房子和以前相比,水电气暖入户是基本配置,那么现有房子未来五十年都要推倒重来!
高盛的东西看看就好,主打做空。国外不了解,国内的教育、医疗、娱乐、消费、散步资源是跟房产、城市行政级别深度捆绑的,看看各位各自地区今年一年级招生情况就清晰了,好学校第一轮就爆掉了,再看看那些还有很多积分名额的学校所处的区位。而且,都要缴税,有条件还是要去行政级别高的城市,才能享受到税收的好处。
真正不买房的,是不会关注此类消息的,再别说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