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慧明君 君言君议
国家经济大战略的调整已经开始了,确实关系到未来的国运,影响到无数人的就业与工资收入,尤其波及到许多行业的未来前景。
这个战略就是供给侧改革的2.0,他到底有哪些独到之处呢?根据 2025 年 7 月 1 日中央财经委会议决议,重点是反对内卷式竞争,建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什么我们叫供给侧改革2.0呢?要解决当下经济中那些急迫问题和深层问题呢?
2015年那次是供给侧改革1.0,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简称三去一降一补,对钢铁、水泥等15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
这次产能过剩与上次情况大不一样了,上次我们除了内部去产能,还通过一带一路把过剩供给向国外转移。现在外贸形势不好,国外关税压力大,产能转移不出去,加剧了国内内卷式竞争,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等行业啊,过去5年的扩产速度远远超过了需求,价格战打到企业没有利润了,更不能在研发创新上持续投入,整个行业进入低水平的恶行循环,必须对这些产能过剩的动大手术。
总体思路就是限产限价,减量提质。具体怎么干呢?分行业。
对传统行业,利用环保指标淘汰落后产能,对于钢铁行业,要求 2025 年底前 80% 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未达标企业直接限产。水泥行业则是推动 2500 吨 / 日以下生产线全退出。
对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提高技术门槛,光伏行业要求头部企业减产 30%,技术上电池效低于26%就不让生产了。锂电行业产能利用率<50% ,也要逐步淘汰,还有设定固态电池安全标准,淘汰低端玩家。甚至养猪企业也有技术指标,暂停能繁母猪的扩产,出栏体重要控制在120公斤以内。
至于汽车行业,行业严格执行价格法,不能低于各自的完全成本销售。如果违反的话,轻则罚款1到5倍,重则吊销营业执照。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将 “低于成本价销售” 定为恶性价格竞争,是违法的,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以上的措施,也只是表层短期的做法。从2015年的治理产能过剩,到现在正好10年,怎么老毛病又犯了呢?因为某些深层问题没有解决。
有专家说,只要是市场经济企业自由竞争,肯定会导致产能过剩,过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总是相隔一段时间,就导致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是属于市场失败,需要政府在总量和结构上进行调整。
但另一些人认为,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财税制度、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还和地方保护主义有很大关系。因为我们是在生产端征税,与土地出让费一起构成地方政府收入,地方政府总是想着大力招商引资,建设工厂、提高产能,这样一方面因为投资建厂出让土地获得而收入,又因为生产扩张获得更多税源。为了确保地方财政收入稳定,还会保护落后产能。正是这个机制,驱动各地政府盲目投资、建厂扩产,总体上最终导致产能过剩也是迟得事。
如果是第一种原因,即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导致的产能过剩,就需要政府在生产总量上进行调控。目前的措施就是,通过国家生产平台直管,对产能指标进行强力得监管,尤其防止企业 “假技改真扩产”。
对于第二种原因,需要改革地方财税、投融资体制。必须逐步把生产端征税,转向消费端征税。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地方“诸侯经济”,禁止地方政府用补贴、低价土地、税收返还等方式推动重复投资,盲目扩产,保护落后产能企业,彻底抑制地方政府投资扩产的冲动。
然后,针对对生产性企业,推动他们降量提质。实施创新退税,如企业投入的研发费按照200%加计税收扣除,激励企业创新。在贷款上,加强银行绿色信贷占比考核指标,为企业技改提供贷款利率优惠,引导资金流向创新领域。在直接措施上成立中央财政出资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半导体、氢能等卡脖子领域,支持海上风电、生物医药等新增长极,推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地方经济对地产、基建、传统产业投资扩产的依赖。
这次一个非常大的系统改革。本质上要倒逼地方政府和企业,从盲目重复投资扩产,z价格血拼,转向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最终解决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
就像一个人,在外部环境恶劣、无法大有作为的情况下,健身强体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瘦身健体,创新驱动,让中国经济真得强健起来,推动资产价格升值和股价上涨,让老百姓过上有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