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将起诉体检10年未发现患癌女子
2025年7月30日,爱康国宾召开了一场火药味十足的媒体说明会。面对女律师张晓玲“十年体检未查出癌症”的控诉,这家体检巨头不仅坚称自己无责,还宣布已正式起诉张晓玲。爱康集团董事长张黎刚说这是“为了15000名员工的尊严”,但在外界看来,这步棋走得实在不聪明。
事情要从本月中旬说起。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向媒体讲述了自己的遭遇:从2013年到2023年,她连续十年在爱康国宾体检,每年都被告知一切正常。然而2024年她换了一家机构检查,竟被确诊为肾癌晚期,还出现了骨转移。多位医生告诉她,这种癌症和骨转移“绝非短期形成”。张晓玲愤怒地质问:如果爱康能早点发现问题,她的病情何至于发展到晚期?
这场风波很快冲上热搜,把爱康国宾推到了舆论风口浪尖。7月17日,爱康国宾发声明表示将启动第三方鉴定;第二天又发声明称已完成内部核查,“确认爱康无责”。然而这些声明没能平息质疑,反而激起了更多消费者的共鸣。
一、起诉维权者,危机公关变公关危机
在7月30日的媒体说明会上,爱康国宾没有选择和解,而是直接向张晓玲“宣战”。爱康集团资深副总裁周晓江指责张晓玲“罔顾事实”“造谣污蔑”,称她的行为“伤害了二十余年来专注健康服务的数万名员工”。更令人意外的是,爱康宣布已向法院提起诉讼,且案件“已获正式立案”。
把维权的癌症患者告上法庭,这步棋风险极大。一边是身患晚期癌症的个人,一边是市值数十亿的商业巨头,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爱康国宾的起诉行为很容易被解读为“以大欺小”“打压维权者”,进一步激化公众情绪。
张晓玲的回应也很迅速。在爱康召开说明会前一天,她就在微博上征集“20名维权律师”和“1万名爱康国宾体检受害人典型案例”,准备发起公益诉讼。这场原本可以协商解决的纠纷,正演变成一场全面战争。
二、公众为什么不买账?
爱康国宾在说明会上反复强调自己的专业性。他们展示了张晓玲2023年的体检报告,指出当时已经查出“右肾钙化灶和肾错构瘤可能”,并建议“做CT检查以排除其他肾脏占位性病变”。爱康解释称,“占位性病变”就是提示癌症可能。
但张晓玲的说法完全不同。她回忆2023年体检时,医生口头告知肾脏问题“就像手指破皮结疤,无需处理”。正是这种轻描淡写的解释,让她放松了警惕。体检报告中的专业术语和医生口头解释之间的巨大落差,成了双方争执的焦点。
更让公众难以接受的是爱康国宾董事长的表态。张黎刚在说明会上说:“大家想一下,大多数企业给员工做个体检,少的几百块,钱多的也就几千块钱……当你指望说,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而要查单一的病,多花几千几万块钱的时候,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这番话被解读为“推卸责任”,暗示低价体检就该漏检。
三、行业信任危机爆发
张晓玲的遭遇不是孤例。南京的孙女士2024年6月在爱康体检显示“未见异常”,一个月后却确诊晚期肾癌,次年2月不幸离世。武汉有消费者体检仅被提示“牙结石”,五个月后确诊舌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爱康国宾“体检报告不准确”“误诊漏诊”的投诉高达1220条。
讽刺的是,爱康国宾创始人张黎刚2018年曾自曝行业黑幕:“有些同行用护士假冒医生做超声检查”,“抽了血做都不做,直接把血倒掉就出结果”。他当时还指出,一些机构敢这么干是因为检出癌症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三。如今同样的问题出现在爱康自己身上,让公众对整个体检行业产生了信任危机。
体检行业的核心问题在于“低价套餐陷阱”。一位从业者坦言:“国内平均300元的套餐预算远低于日本的3000-5000元,导致关键项目缺失。”消费者以为“查血等于查癌”,但肿瘤确诊需要影像与病理结合。胃肠镜、冠脉造影等“金标准”项目因成本高被排除在基础套餐外,造成漏检风险大增。
四、为什么说起诉是步臭棋?
爱康国宾选择起诉癌症患者,从危机公关角度看至少有三大败笔。
第一,错失了修复公众信任的机会。在舆情爆发初期,爱康国宾承诺启动第三方鉴定,这本是重建公信力的关键一步。但他们没有耐心等待鉴定结果,反而跳过程序直接宣布“无责”并起诉维权者,显得急于撇清责任。
第二,激化了与消费者的对立情绪。起诉行为让爱康国宾从“服务提供者”变成了“强势打压者”,而张晓玲则从“维权者”变成了“反抗巨头的斗士”。这种角色转变会引发更多消费者站在张晓玲一边。
第三,忽视了行业积弊的深层问题。爱康国宾在说明会上大谈“公众对体检存在误解”,却避而不谈自身服务质量问题。当消费者在投诉平台上吐槽“医生一分钟看完体检报告”“彩超检查不到三分钟”时,起诉维权者只会让公众更加确信:这家企业不愿正视问题。
五、更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爱康国宾本可以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比如,主动公开历年体检影像数据,邀请权威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估;升级体检套餐设计,明确区分基础筛查与深度检查;建立客户随访制度,对可疑病例主动追踪。
更深层次的是,整个体检行业需要重新思考商业模式。当前低价套餐竞争的模式,导致机构压缩成本、医生超负荷工作。一位离职员工坦言:“医生一天看三百名患者,认真程度肯定不如看一百名。”这种模式下,漏检误检几乎不可避免。
医疗信任的崩塌只需要一瞬间,重建却需要数年。爱康国宾起诉癌症患者的决定,可能暂时震慑了其他维权者,但输掉的是公众对品牌的最后一点信任。当一家体检机构把法律武器对准患者而非用于提升服务质量时,它已经忘了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
这场诉讼无论结果如何,真正的输家都是中国体检行业的公信力。当公众开始怀疑体检报告的真实性,当癌症患者后悔没有早点去医院复查,这个行业需要的不只是危机公关,而是一场彻底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