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天气热得发烫,但酒店行业却感受着不一样的温度。刚出来的数据显示,8月4日到10日这一周,全国酒店的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比去年就微增了0.5%。这数字看着不起眼,但仔细一品,差别大了去了——经济型酒店稳得很,涨了0.6%,而豪华型酒店却大跌6.1%,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年头,出门住店的选择真是越来越多了。OTA平台上的酒店数量已经冲到81.9万家,比去年多了整整10.8%。这铺天盖地的选择背后,是各家酒店集团拼了命地开店。华住、锦江、首旅这几大巨头,在国内的门店数都已经超过了7000家,华住更是突破12000家,开店速度跑得最快。
华住为什么能跑这么快?
华住确实有点猛。第二季度就净增了45家店,从年初到现在已经净开了1249家。不光店开得多,价格也挺得稳,平均房价同比还涨了4.0%,这在同行里算是很能打的了。一看财报,一季度营业额225亿元,增长14.3%,净利润8.94亿元,大涨35.7%——这成绩单确实漂亮。
但华住也不是没有烦恼。RevPAR下滑了3.9%到208元,平均房价也降了2.6%到272元。行业价格战打得凶,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华住想了不少招数,推出了GOP数字化管理工具帮加盟商提升效率,甚至还跨界做起了睡眠零售的生意,寻找新的增长点。
华住的策略很清晰:往下面走,往好里做。三线及以下城市待开业的酒店占了54%,中高端酒店同比增长36%。全季4.0和桔子2.0这些升级产品占比超过70%,就是冲着消费者想要“物有所值”的心态去的。这套打法效果不错,华住的入住率高达76.2%,远远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老外也爱往中国跑
今年酒店行业还有个亮点,就是外国客人明显多了。上半年华住旗下酒店接待了152万人次外宾,增长了72%。光是五一假期,就有4.3万外宾入住,涨了75%。为了服务这些客人,酒店也是费尽心思,多语言支持、定制餐饮、文化体验如茶道等都安排上了。
老外们怎么知道这些酒店的?社交媒体成了重要渠道。成都的一位民宿老板多先生说,大部分外宾都是从小红书、TikTok这些平台找过来的。东南亚的中等收入家庭特别喜欢定制游,网红打卡地带火了不少非传统景点,像荷花池市场这种地方都成了香饽饽。本地导游说,外宾的需求已经从市区景点延伸到了川西、雪山和九寨沟高铁游。
出海:中国酒店的新战场
国内竞争太激烈,出去闯闯成了必然选择。锦江酒店联合马来西亚的RIYAZ集团,计划五年内在东南亚六国开超过100家酒店。这套策略强调全球标准和本地洞察相结合,想要构建一个连接中国游客和国际目的地的生态系统。华住也在加速东南亚布局,应对国内的压力。
东南亚成为中国酒店出海首站不是偶然。地理位置近,文化相近,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去东南亚旅游,自然成了试水国际化的最佳选择。
本土品牌崛起,国际品牌压力山大
国内酒店市场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本土品牌的崛起了。供给量大增,服务质量和设施提升,加上价格竞争力,本土品牌硬是从国际品牌那里抢来了不少客人。国际品牌被迫降价维持入住率,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政务会议和差旅预算收紧也对国际品牌影响更大。毕竟以前很多政府会议和国企出差都首选国际品牌酒店,现在预算紧了,性价比更高的本土品牌就成了更优选择。
小城市的大酒店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四线城市的高星酒店增速居然排第一。美团数据显示,7月份保山增长300%,大理增长190%,大同增长120%,增速远超一线城市。“住宿加非遗体验”套餐成了新的增长引擎。大家不再满足于只是睡一觉,而是想要体验当地文化,这给酒店带来了新的机会。
整个中国酒店建设量都在激增。第二季度新开工192个项目,共计30570间客房,全年预计新开1156家酒店。这建设速度,全世界都罕见。
未来在哪?
酒店行业正处在变革的十字路口。经济型酒店展现韧性,豪华型酒店面临挑战;本土品牌崛起,国际品牌承压;一线城市饱和,下沉市场潜力巨大;国内竞争白热化,出海寻找新天地。
谁能在这轮洗牌中胜出?可能是最懂中国消费者的,可能是最能控制成本的,也可能是最会玩转社交媒体的。但无论如何,过去那种靠开豪华酒店就能赚大钱的日子,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酒店不再只是睡觉的地方,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场所。这可能是所有酒店经营者都需要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