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携程酒店程长营,作者祥子 侵删
前言
FORWORD
如何投资一家快速回本的酒店?
近年来,从核心城市的高端酒店到下沉市场的经济型住宿,酒店供给量持续攀升,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一街区多酒店”的密集布局,供过于求的市场矛盾日益凸显。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尚可通过精准定位、成本管控与服务升级守住盈利底线,而大量缺乏行业积淀的投资人,却因对市场趋势判断偏差、运营体系搭建不完善、应对消费需求变化能力不足等问题集中暴露,最终陷入投资回报不及预期、甚至项目停摆的困境,为酒店行业的理性投资敲响了警钟。
一家酒店要实现快速回本,选址和产品是“先天基因”,服务和运营是“后天养护”,而产品销售的精准布局,就是打通“流量-转化-复购”的关键命脉。笔者曾见过位于核心商圈、装修精致的酒店,因不懂产品定位,在装修上踩坑,再加上后期运营方面不专业,开业后空房率长期徘徊在40%左右,现金流紧张到连员工工资都要拖延;也亲自操盘过一家区位不算顶尖的中端酒店,凭借销售端的多维度设计,开业首月入住率就突破85%,第二个月开始稳定在95%左右,最终比预期提前8个月收回成本。
接下来将结合这些实战案例,从产品销售角度,拆解如何为酒店搭建“快速回本”的销售体系。
图源:威海笙美高尔夫度假村,点击了解
“Chapter 01”
酒店投资第一步:
合理定价,快速回本的关键
在酒店投资里,价格定位是贯穿选址、产品、运营的“顶层设计”,更是决定酒店能否快速回本的关键因素。但很多投资人刚起步就走偏了:看到物业地段“顺眼”,觉得“这里能开酒店”,就匆匆签合同。等装修完要定价时才发现,要么周边同档酒店价格压得太低,自己定价高了没人来;要么低价卖又覆盖不了成本,从第一步就陷入“赚不到钱”的死局。
正确的逻辑该是:盯上某个位置后,先扎进周边3公里市场——摸清各档位酒店均价、入住率、客源类型(是商务客还是年轻客群)与核心卖点(是近地铁还是有免费停车场)。
接着,结合自己的物业成本(租金、装修)、运营成本(人力、水电),测算出“要实现60%以上入住率且有盈利”的基准定价,再反过来判断:这个位置能否支撑起这个定价?如果周边同档次酒店已经饱和,自己是否有差异化优势(比如更大的房间、更好的隔音)来支撑略高的价格?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才能避免“租了物业才发现定价尴尬”的被动局面,为酒店后续的销售和回本打下坚实基础。
“Chapter 02”
酒店投资第二步:
精准洞察客群与竞品,以差异化房型抢占市场先机
在酒店市场竞争白热化、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后开业的酒店若想实现“弯道超车”,不能再走“跟风模仿”的老路。关键要做好两步:一是精准锚定周边客源结构、吃透头部竞品策略;二是在核心产品——房型设计上主动突破,用更贴合需求的配置打造差异化优势,才能从一众同类酒店中脱颖而出。
先摸透“客源与竞品”:找准市场切入点
客源是酒店定位的“基石”,竞品是市场需求的“镜子”,只有先摸清这两点,后续的产品设计才有方向。
1.精准识别核心客源:
调研周边环境即可快速锁定客群——若毗邻写字楼、会展中心,则以商务客群为核心,需侧重高效服务与办公配套;若靠近高校、大学城,学生客群需求突出,性价比与社交空间是关键;若周边有景区、网红打卡点,旅游客群(尤其是家庭游)占比高,房型舒适度与亲子友好度则成重中之重。
2.吃透竞品核心策略:
重点观察周边“卖得好”的酒店:看它们如何定位(如商务酒店主打高端行政配套,旅游酒店侧重网红风格),分析其装修档次是否匹配客群需求。更关键的是找“空白”——很多酒店因房型配置固化(如大床统一1.8米、双床多为1.2米),难以满足家庭客群的实际需求,这正是后开酒店的机会点。
再突破“房型配置”:用超前设计抓牢核心客群
面对同质化困局,后开酒店的“超前”不应只停留在装修风格,更要落实到房型的实用细节上,尤其针对需求旺盛的家庭旅游客群,房型尺寸的优化能直接提升竞争力。
1.大床房:从“够用”到“舒适”,锁定亲子需求:
摒弃行业常见的1.8米大床,在房间面积允许的情况下,直接配置2米大床。这样一来,家长带1-2名儿童同住时,无需额外加床,既节省费用,又能避免房间拥挤,大幅提升家庭客群的入住体验——对亲子游客人而言,“一张够大的床”远比花哨的装饰更实用,也能成为酒店的核心卖点。
2.双床房:从“将就”到“宽敞”,适配多孩家庭:
不再局限于1.2米或1.35米的窄版双床,升级为1.5米宽的双床。如今二娃家庭出行增多,1.5米的双床既能满足“两个孩子各睡一张”的需求,也能让同行的成人拥有足够的睡眠空间,避免因床窄导致的体验差评。这种配置不仅适配家庭客群,对结伴出行的朋友、同事也更具吸引力,一举多得。
借“后发优势”:把超前理念落地为竞争力
后开业的酒店无需承担“试错成本”,反而能借鉴竞品的经验,将“客源洞察+房型创新”精准结合。比如,若周边竞品因房型窄小流失家庭客,你的酒店便可凭借2米大床、1.5米双床形成差异化;若竞品主打商务定位,你的酒店则可在优化房型的同时,搭配高效办公设施,兼顾商务与家庭双重需求。
当酒店既能精准匹配客群需求,又能在核心产品(房型)上实现超前配置,就能跳出同质化竞争,用“更懂用户”的细节打动消费者——即便开业晚,也能快速建立口碑,成为周边客群(尤其是家庭游客)的优先选择,真正实现“赢在起跑线”。
“Chapter 03”
酒店投资第三步:
别让“时间”拖了盈利的后腿
在酒店投资的全链条中,“时间”是极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隐性成本。很多投资者往往聚焦于前期选址、资金筹备,却在装修阶段对时间把控失当,最终让本可落袋的收益白白流失。事实上,装修环节的“时间成本”直接挂钩盈利效率,其核心体现在两个关键维度:装修周期的精准把控与免租期的合理争取。
装修周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了酒店的开业节点,而每延迟一天开业,就意味着一天的营收损失。现实中,不少酒店项目因前期规划疏漏、施工管理混乱、供应链衔接不畅等问题,陷入“无限期装修”的困境——有的施工队磨洋工、工艺反复返工,有的材料采购延迟导致工期卡壳,更有甚者,等到租赁合同里的免租期耗尽,酒店仍处于“半成品”状态,不仅要开始支付租金,还要承担装修停滞的额外成本。反之,若能提前做好施工方案优化、明确各环节时间节点,将装修周期压缩,哪怕只比计划早开业2个月,以一家中等规模酒店日均入住率70%、均价300元计算,就能多创造超过12万元的营收,这部分收益直接缩短了回本周期。
而免租期的长短,则是降低前期成本、加速盈利的另一关键。免租期是酒店装修期间无需支付租金的“缓冲期”,对投资者而言,更长的免租期意味着更少的固定支出压力。例如,同样是100万元的年租金,若争取到6个月免租期,就能节省50万元成本;若仅3个月免租期,则需多承担25万元租金。这笔节省的资金不仅能补充装修现金流,更能通过减少前期投入,让酒店在开业后更快达到盈亏平衡。因此,在与业主谈判时,需结合装修工程量、施工复杂度合理争取免租期,为装修施工留足余地,避免因工期紧张被迫“边付租边装修”。
对酒店投资者而言,装修阶段的“时间管理”本质上是“成本控制”与“盈利前置”的双重命题。唯有将装修周期的精准规划与免租期的主动争取相结合,才能将“时间”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为酒店长期盈利打下坚实基础。
“Chapter 04”
酒店投资第四步:
酒店开业前准备,为运营铺路
酒店开业并非“装修完成即开业”的简单衔接,开业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决定了后续运营的顺畅度与客户体验的第一印象。其中,精细开荒、水电设备排查、专业摄影这三个核心环节,更是关乎运营效率、成本控制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容不得半点马虎。
精细开荒:为清洁管理“打地基”
开荒清洁是酒店从“工地状态”转向“营业状态”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其核心要求在于“彻底”与“精细”。不少酒店因急于开业,将开荒交给非专业团队,导致墙面胶渍未除净、地砖缝隙藏灰、灯具内部积尘、家具边角留痕等问题。
这些“隐性污渍”看似不显眼,却会给后期日常保洁带来巨大麻烦——日常保洁以“维护清洁”为核心,缺乏开荒所需的专业工具与深度清洁流程,面对前期遗留的顽固污渍往往束手无策,不仅需要额外投入人力、物力返工,还可能因清洁不彻底影响客户对酒店“干净度”的评价。
专业的开荒团队会按“从顶到地、从内到外”的流程,使用工业吸尘器、除胶剂、石材养护剂等专用工具,对客房、大堂、走廊、厨房等所有区域进行全方位清洁,小到开关面板的缝隙、玻璃幕墙的水痕,大到地毯的深层除污、中央空调风口的除尘,都逐一处理,为后期日常保洁建立“干净基线”。
水电设备排查:把隐患堵在开业前
水电设备是酒店正常运转的“命脉”,一旦开业后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客户体验,更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甚至安全风险。曾有酒店因开业前未彻底排查电路,导致客房空调同时启动时跳闸,整层楼陷入停电;也有酒店因水管接口密封不到位,开业后客房渗水,不仅要赔偿客人损失,还要停业返工维修,既耗费成本又损害口碑。
因此,开业前的水电设备排查必须“全覆盖、无死角”。一方面,要组织专业电工对强电、弱电系统进行测试,包括客房电路负载、应急电源切换、监控与门禁系统联动、网络信号覆盖等,确保用电安全与设备协同;另一方面,需对供水、排水系统进行压力测试与查漏,检查热水器、洗衣机、消防喷淋等设备的供水稳定性,以及下水道、化粪池的通畅性。对于排查出的问题,必须立即整改并二次复检,避免“带着隐患开业”。
专业酒店摄影:用视觉打造OTA“流量入口”
OTA 是酒店重要的获客渠道,客房及公共区域的照片相当于酒店的“线上门面”,直接影响用户的预订决策。很多酒店为节省成本,用手机拍摄客房照片,结果因光线昏暗、角度歪斜、构图杂乱,无法真实展现房间的空间感、装修质感与设施优势,即便酒店实际品质不错,也难以吸引用户点击预订。
专业摄影师则能通过专业设备与光影运用,精准呈现酒店的核心卖点:拍摄客房时,会选择自然光充足的时段,通过广角镜头展现空间尺度,聚焦床品的整洁、卫浴的质感、窗外的景观等细节;拍摄大堂、餐厅等公共区域时,会通过构图突出设计风格与氛围感。同时,专业摄影还会配合后期精修,在还原真实场景的基础上优化色调、调整细节,让照片既美观又不失真。优质的酒店照片能显著提升OTA页面的点击率与转化率,甚至能支撑更高的定价,其投入性价比远高于临时的促销活动。
开业前的准备工作是酒店运营的“前奏”,没有扎实的“前奏”,就难有顺畅的“主旋律”。从物理空间的清洁开荒,到核心设备的隐患排查,再到线上形象的视觉塑造,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唯有做到细致、专业、周全,才能为酒店开业后的稳定运营与市场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Chapter 05”
酒店投资第五步:
选对人搭好队,赢在运营起点
对新开业的酒店而言,“人”是串联起各项筹备工作、应对突发问题的核心纽带。其中,人员筹备的关键并非简单的“招满人手”,而是要精准锚定核心岗位——尤其是店长的人选,并围绕其搭建高效团队。这直接决定了酒店能否抓住开业初期的黄金窗口期,快速打开市场局面。
核心之选:经验与运营兼备的店长是“定海神针”
新店开业初期,从员工培训、流程搭建到客诉处理、应急响应,各类问题往往集中爆发,一位经验丰富的店长就如同“定海神针”,能凭借过往经验快速破局。若选择缺乏经验的管理者,面对“客房布草标准不统一”、“前台入住流程混乱”、“设备故障应急无方”等问题时,很容易陷入手忙脚乱的境地,不仅延误开业节奏,更会影响首批客人的体验。
但对当下的新酒店而言,店长的能力要求远不止“懂管理”,更要“精运营”——特别是OTA运营能力。如今,OTA平台已成为消费者预订酒店的重要渠道,也是新店获取首批客源的高效路径。平台对新店给予一定的流量扶持,在这一窗口期内,若能实现订单量、好评率的快速突破,有助于形成“曝光-订单-好评”的正向循环;反之,若错失扶持期,新店很可能陷入“低曝光、低订单”的困境,后续再想突围需付出数倍成本。
因此,合格的新店店长必须具备“双能力”:一方面,能统筹酒店日常管理,制定标准化服务流程、搭建员工培训体系、建立应急处理机制,确保酒店运营的规范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要精通OTA运营逻辑,熟悉平台规则与流量算法,能主导酒店线上门店的装修、房型图片与文案优化、价格体系设置、促销活动策划等工作,同时及时回复客人评价、处理线上客诉,通过精细化运营在扶持期内冲刺订单量与好评率,为酒店锁定长期线上流量。
深耕专业,在刚需市场中抢占先机
不可否认,当下的酒店市场已不是5年前“开一家火一家”的蓝海时代——竞争加剧、成本攀升、消费需求更趋多元,让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但我们更要看到,酒店行业的“刚需属性”从未改变:商务出行的住宿需求、家庭旅游的落脚需求、城市服务的配套需求,这些都是任何行业都无法替代的核心根基。
常听人说“同行不同利”,在笔者看来,这“利”的差距,本质上就是“专业度”的差距。一些投资者在市场竞争中感到压力倍增,往往源于在选址时未能精准测算周边客群密度,在装修时难以有效平衡成本与体验,在运营时未能充分把握OTA的流量机遇,或在服务细节上未能持续打磨。而真正沉下心来钻研的从业者,总能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可能是通过精细化运营降低10%的能耗成本,可能是凭借优质线上内容提升20%的OTA转化率,可能是靠特色服务积累一批复购客群……这些专业能力的叠加,最终都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
“Chapter 06”
结语
市场或许会降温,但刚需永远存在;竞争或许会激烈,但专业永远是破局的关键。希望这些实战经验,能给正在筹备或已经投身酒店行业的朋友一点启发。
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部分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指点网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指点网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135-3041-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