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飞检风暴升级,民营医院面临合规大考
2025-09-19

一场针对医保基金使用的监管风暴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国家医保局采取的"四不两直"飞行检查方式,让不少民营医院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2025年4月起,飞检范围新增肿瘤、麻醉、重症医学三大领域,形成九大重点检查方向。

 

系统性造假案件触目惊心

近期曝光的几起民营医院骗保大案令人震惊。在无锡某医院案件中,院方通过组织化手段,以免费体检为诱饵吸引参保人住院,随后伪造医疗文书,虚构诊疗服务,涉案金额高达千万元。该案呈现出明显的团伙作案特征,甚至设立了真假两套账本和病区。

 

湖南一家医院则采用"阴阳处方"手法,要求医生为同一患者制作两套处方:一套用于医保报销但不执行,另一套记录真实用药情况。通过这种方式,该院骗取医保基金近900万元。

 

监管手段全面升级

医保监管部门正在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大数据分析模型能够快速识别异常数据,如住院率异常偏高、费用波动超过5%等指标。药品追溯码的应用使得每一盒药品的流向都可追踪,2025年已归集追溯码超过200亿条。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保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2025年第一季度,通过AI智能审核系统识别异常诊疗记录12万条,拦截违规结算金额巨大。区块链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诊疗数据固定,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常见违规手法曝光

检查中发现,挂床住院是较为普遍的违规行为。在精神科等领域,部分患者实际上并未住院接受治疗,但医院仍按住院标准进行医保报销。有的患者只是白天到医院接受简单治疗,晚上回家休息,却被计入住院患者名单。

 

串换项目收费也是常见手法。医院将医保目录外的高收费项目替换为目录内可报销的普通项目,或者将自费药品串换为医保报销药品。过度诊疗问题同样突出,有的医院肿瘤患者人均输液量超出标准数倍。

 

民营医院亟需转型

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民营医院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模式。专家建议,医院应建立标准化内部管理体系,依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典型问题清单,细化本地化操作规范,覆盖诊疗、收费、病历书写等各个环节。

 

专项培训与责任落实同样重要。重点培训临床医生、收费人员和医保管理人员,结合真实案例提升合规意识,明确岗位责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遵循诊疗规范,优先选择医保目录内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

 

智能监管成为新趋势

支付方式改革也在推动医院规范运营。DRG/DIP支付模式已在全国推广,90%病种纳入控费范围。这种支付方式倒逼医院提高诊疗效率,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支出。浙江省实施DRG后,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节省了大量医疗费用。

 

"医保医师积分制"在多地实施,对医务人员实施违规记分管理。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处理违规医师数量显著,累计记分满12分的医师将被永久禁业。这种管理制度增强了医务人员的自律意识。

 

未来监管趋势展望

医保飞检不仅是监管手段的升级,更是倒逼医疗机构回归公益属性的重要举措。对那些仍存侥幸心理的机构,将面临支付资格降级、重点监管名单公示等严厉惩戒。国家医保局计划对民营机构开展"穿透式稽查",严查各种隐形违规行为。

 

民营医院需要主动融入智能监管生态,接入医保药品耗材追溯平台,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同时,积极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国家医保局正推动"医保支付资格记分管理",对违规机构和个人实施联合惩戒。

 

业内专家表示,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救命钱,任何欺诈骗保行为都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民营医院唯有坚持规范经营,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获得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