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业 “寒冬论” 真相探底:焦虑制造者 VS 真正出局者,差距在哪?
2025-09-23

来源:原创 薄荷雪 酒店焕新事务所 侵删


wechat_2025-09-23_093423_165.png


不废话,直接上干货。

最近酒店圈炸锅了。

全国酒店投资人都在哭诉:今年数据下滑太明显了,好区域、好位置、好品牌的店下滑10%以内,其他的普遍超过10%,有的甚至达到20%。

 

于是各路"专家"开始唱衰:酒店倒闭潮来了!大家准备零元购吧!年底大量酒店出清,明年市场就回暖了!租赁物业以后不能投酒店了,只有自持物业才能活下来!

 

这些观点,更多的是情绪,是在制造焦虑,毫无逻辑可言。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这些"寒冬论"背后的真相,看看酒店业到底发生了什么,谁在真正出局。

 

先说结论:酒店不会消失,只会换老板。库存不会去化,去化的是价格。真正被淘汰的,是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运营者、品牌方和投资人。

 

01  "酒店倒闭潮"是个伪命题


让我先纠正一个根本性的认知错误:倒闭的不是酒店,是酒店老板。

 

这话听起来绕口,但逻辑很清楚。

 

租赁物业的业主,除非到了实在扛不住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退出或转让。如果有人接手还好,没人接手的话,房东就会接过来继续运营。

 

为什么?因为只要营业收入能覆盖运营支出,酒店就不会关门。

 

国内真正的"酒店倒闭潮"只出现过一次——2020年疫情期间。那是在特定环境下,经营收入真的覆盖不了运营支出,很多酒店被迫关门。

 

但从2021年开始,大量酒店换手后重新开业。这说明什么?

 

酒店这个业态本身没问题,有问题的是经营者。

 

02 为什么酒店"库存"很难去化?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酒店不像其他行业一样,可以通过关店来去化库存?

 

原因有四个:

 

第一,投资大,残值难耗尽

 

酒店的初始投入远大于公寓和其他商业项目。一个中档酒店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投资,这些钱不是说丢就能丢的。

 

而且住宿需求一直存在,通过改造、换品牌,都有翻盘的机会。除非选址和定位从一开始就错了。

 

第二,改造难度大

 

酒店对机电、给排水、通风、暖通的要求非常高。卫生间、立管、疏散、采光,这些改造成本很高,恢复成本也很高。

 

一旦改成酒店,一般不会轻易改回去。

 

第三,审批难度大

 

从装修报建到消防报建、验收、特行许可等等,办理周期长,成本高。一旦办成,这也是无形资产。如果改成其他业态,这个无形资产就没了。

 

第四,现金流特性

 

酒店的需求一直存在,无论生意好坏,每天都有正向现金流。只要能覆盖运营成本,店就不会关门。

 

这就是为什么酒店业有句话:"酒店不死,只是换主人。"

 

03 行业下行时,谁最先出局?


既然酒店不会消失,那么在行业下行时,谁会被淘汰出局呢?

 

我按照出局的先后顺序来说:

 

第一批出局:不合格的运营人员

 

尤其是那些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运营人员。

 

很多店长、总经理对基本业务都不熟悉,就被硬生生提上来做管理。还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运营,思想保守,没有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被市场变化淘汰。

 

更换运营管理层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方式。

 

第二批出局: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那些投资模型都没跑通,没有品牌溢价,没有会员输送,更没有系统运营管理能力的品牌,最终会被淘汰。

 

市场不好的时候,投资人会更加理性地选择品牌。那些只会收加盟费、不能提供实际价值的品牌,会被无情抛弃。

 

第三批出局:现金流紧张的加盟商

 

酒店加盟商一旦现金流紧张,就容易爆雷。但这个过程会拖得比较长,业主一般不会采取过激行为。

 

为什么?因为这几年已经反复验证,过激的房东最后都会被狠狠打脸。

 

第四批出局:资产持有者(但时间很长)

 

无论是出租还是自营,出现经营性亏损后,还有很多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就算抵押后无力偿还,银行也会给时间。

 

从不良到拍卖到退出交割,这个时间会非常长,有可能拖到新的周期到来。

 

04 酒店经营者的"三步走"策略


当酒店经营困难时,经营者会按照什么顺序调整?

 

第一步:调整运营

 

成本最低,见效最快。换店长、换管理团队、优化运营流程,这是首选。

 

第二步:调整产品和品牌

 

代价虽然高,但收益也明显。重新装修、换品牌、调整定位,这是第二选择。

 

第三步:调整租金

 

如果前两步都不行,就会和房东谈降租。实在谈不下来,才考虑放手。

 

毕竟沉没成本太高,一般情况下投资人不会轻易放手。

 

05 真正的行业逻辑是什么?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所谓的"酒店倒闭潮",本质上是一场效率革命。

 

市场在用最残酷的方式,淘汰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参与者:

 

不专业的运营人员被淘汰


没有价值的品牌被淘汰


现金流管理不善的投资人被淘汰


选址和定位错误的项目被淘汰


但酒店这个业态本身,需求依然存在,市场依然巨大。

 

中国有14亿人口,旅游、商务出行的需求不会消失。关键是谁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谁能更高效地运营。

 

06 什么样的酒店能活下来?


在这轮洗牌中,什么样的酒店能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

 

第一,好位置的酒店

 

位置永远是酒店业的第一要素。好位置意味着稳定的客源和抗风险能力。

 

第二,有品牌力的酒店

 

真正有品牌溢价、有会员体系、有运营能力的品牌,在困难时期反而能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第三,运营效率高的酒店

 

那些通过数字化、标准化提升运营效率的酒店,成本控制能力更强,盈利能力更稳定。

 

第四,现金流管理好的投资人

 

有足够现金储备,能够穿越周期的投资人,不仅能活下来,还能在别人退出时抄底扩张。

 

07 机会在哪里?


危机往往伴随着机会。

 

对于有实力的投资人来说,现在可能是抄底的好时机。那些被迫退出的项目,往往会以较低的价格转让。

 

对于优秀的运营团队来说,现在是证明自己价值的时候。能够在困难时期帮助酒店扭亏为盈的团队,会变得更加稀缺和值钱。

 

对于有实力的品牌方来说,现在是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品牌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间会被强者瓜分。

 

最后的话


不要被"寒冬论"吓到,也不要被"抄底论"冲昏头脑。

 

酒店业的本质没有变:为客人提供住宿服务,获得合理回报。

 

变的是市场环境更加严峻,竞争更加激烈,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

 

那些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参与者,不仅能够穿越周期,还能在洗牌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参与者,被淘汰是迟早的事,与其说是"寒冬",不如说是"回归理性"。

 

市场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它会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你觉得这轮酒店业洗牌,最终会是什么格局?


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部分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指点网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指点网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135-3041-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