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2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针对医美行业近年来暴露的虚假宣传、非法行医、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等突出问题,发布合规经营指南与未成年人服务规范。此次发布会首次明确医美机构三大合规红线,同时对未成年人医美服务设立 “非必要不开展” 的刚性要求,为行业健康发展划定清晰框架。
发布会直指行业三大乱象 监管导向回归医疗本质
“医美不是普通消费,而是关乎健康的医疗行为。” 发布会上,卫健委相关负责人直言当前行业存在的三大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主要隐患。
在虚假宣传领域,部分机构利用消费者 “快速变美” 的心理,通过伪造案例、夸大效果等手段误导决策。典型案例显示,某医美机构借 “科普皮肤护理” 名义制作短视频,实则植入自家祛斑项目广告,宣称 “一次治疗永不复发”,最终因消费者术后出现皮肤溃烂引发集体投诉。更有机构雇佣 “水军” 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体验帖,营造 “爆款项目” 假象,此类借科普之名行营销之实的行为被明确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非法行医风险则集中在无资质机构跨界经营。据卫健委披露,2024 年全国查处的医美违规案件中,超 60% 涉及生活美容机构擅自开展注射玻尿酸、激光脱毛等医美项目。北京某美容院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雇佣无医师资质人员为顾客做双眼皮手术,导致顾客眼睑外翻,此类案例凸显资质审核缺失的严重危害。
未成年人医美诱导问题更引发社会关注。部分机构针对青少年推出 “学生特惠套餐”,鼓吹 “高考后整容季”,忽视未成年人生理与心理发育特点。去年某 16 岁女生在机构诱导下做隆鼻手术,术后出现假体移位,不仅影响面部发育,还引发自卑心理,这类案例成为此次规范未成年人服务的重要动因。
“回归医疗本质是行业唯一出路。” 负责人强调,所有医美行为必须以医疗安全为底线,以消费者健康为核心,这一监管导向将贯穿后续行业治理全过程。
医美机构迎三大合规硬指标 违法成本明确
结合《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规,发布会明确医美机构需严守三大合规指标,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后果也首次被详细解读。
资质审核成入场 “硬门槛”。发布会明确,开展医美服务必须 “双证齐全”:机构需取得包含 “医疗美容科” 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业人员需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与医美专业培训合格证明。生活美容机构被严禁涉足任何医美项目,包括常见的水光针注射、光子嫩肤等,违规者将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 1 万元至 10 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如造成消费者伤残,将追究刑事责任。上海某养生会所因违规开展热玛吉项目,被查处时已非法获利 80 余万元,最终被罚款 50 万元并吊销营业执照,成为资质违规的典型案例。
宣传行为划定 “安全线”。针对广告乱象,发布会明确科普与营销的边界:科普内容需聚焦医疗知识,不得包含效果承诺、价格诱导或案例对比;医美广告需提前办理审查证明,禁止使用 “无痛”“永久” 等绝对化用语。去年某机构因在直播中宣称 “瘦脸针零风险,三天见效”,被处以 25 万元罚款,此次发布会重申此类行为的处罚标准 —— 最高可罚 100 万元,且吊销营业执照。
未成年人服务设 “特殊通道”。这是此次政策的一大亮点,明确 “非必要不开展” 原则:仅先天畸形修复(如唇腭裂)、外伤瘢痕矫正等医疗必需场景可开展未成年人医美服务。服务流程也有严格要求:需提供医学诊断证明,由法定监护人陪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必须由三级医院整形外科或专业整形医院实施。杭州某机构曾为 15 岁女生做 “网红鼻” 手术,因未履行监护人知情同意程序,被罚款 30 万元,相关负责人被暂停执业资格,此次发布会将此类行为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行业洗牌加速 合规者迎发展机遇
发布会释放的政策信号,已引发行业连锁反应。记者从多地医美机构了解到,政策出台后,部分小型工作室开始主动关停,而合规机构则加速完善资质与服务流程。
“过去靠低价营销吸引客户,现在必须转向专业服务。” 某连锁医美机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组建专项团队梳理宣传内容,删除所有绝对化用语,并引入电子病历系统确保诊疗合规。同时,针对未成年人服务,机构设立 “三级审核” 制度,任何未成年人项目需经医疗院长、伦理委员会、监护人三方确认方可实施。
卫健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后续将联合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通过 “双随机、一公开” 检查与线上监测,严查违规行为。同时,将建立全国医美机构合规信息公示平台,消费者可查询机构资质、医师信息及投诉记录,助力理性选择。
业内专家分析,此次政策将加速医美行业洗牌,无资质、靠违规获利的机构将逐步退出市场,而坚守合规、注重医疗质量的机构将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短期看合规成本会上升,但长期看,规范的行业环境才能让医美真正服务于消费者健康。” 专家表示,这既是对消费者的保护,也是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