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整治药店价格乱象,线上线下价差成焦点!
2025-10-14

10月1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医保部门严查定点零售药店对医保与非医保用户实施差别定价、向参保患者高价售药等违规行为,重点筛查“结算金额排名靠前”或“线上线下价差显著”的药品品种。此举标志着医保监管从院内延伸至院外,剑指零售药店长期存在的价格不透明问题。

 电话.jpg

线上线下价差引央媒关注,典型案例浮出水面

《通知》发布两日后,《法治日报》调查发现,北京多家连锁药店存在“线下售价远高于线上”的现象。例如,某平价药房的“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线上售价18.6元,线下售价达29.8元,价差超60%。此类问题并非个例,湖北仁悦药业的三黄片现金支付18元,刷医保却需26元;国药控股星鲨制药的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在医保定点药店售价54.3元,而网店仅14.9元。这些药品均未中选国家或省级集采,企业定价自主权较大,成为价差“重灾区”。

 

集采非中选品种成监管焦点,企业定价权遭收紧

集采未中选品种因未纳入公立医院零差率销售体系,长期游离于严格监管之外。部分药品虽未中选集采甚至被踢出挂网采购名单,但仍可通过零售渠道享受医保报销,企业借此操纵价格,导致“医保支付价高于现金价”“线上低价、线下高价”等现象频发。例如,星鲨制药回应称,其维生素D滴剂价格“后续还会调整”,折射出非中选品种定价的随意性。

 

对此,河北率先出台严规:自2025年1月1日起,非挂网品种禁止刷医保,并实施“1.8倍规则”(价格超过集采价1.8倍的药品不得挂网),切断高价药通过零售渠道套取医保基金的路径。然而,全国范围内仅有少数省份跟进,大部分地区因医保个人账户支付隐蔽性强,监管难度较大。

 0da2c502cad32e2b1d89a1c514ca77d6_6297b556d3785518c55d0098bd2c2fcbd36afa42.png

多地药店因“阴阳价格”被取消资格,整治进入深水区

针对定点药店“阴阳价格”问题,眉山、成都、武汉等地已展开行动。眉山市三部门联合发布《定点零售药店精细化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医保结算价与现金价一致,违者将面临约谈、暂停医保结算、追回基金、解除协议等处罚。据统计,成都、武汉已有17家药店因违规被取消医保定点资格。

 

但线上线下价差问题更为复杂。业内人士指出,线上平台补贴、满减活动及药企直供成本差异,导致实体药店难以竞争。医保局虽难以直接干预线上定价,但通过推广集采药品“三进”行动(进零售药店、进村卫生室、进民营医院),统一线上线下价格,压缩非集采药品水分。截至2024年10月,陕西、河南、山东等10余省份已落地“三进”政策,广东、浙江等地也在试点推广。

 

监管“治标”向“治本”过渡,行业洗牌加速

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医保局此次整治仍属“治标”,未来或出台更深入的配套政策。例如,进一步限制非集采药品医保支付范围,或强化对电商平台药价的联动监管。随着监管趋严,零售药店行业已现关店潮,头部企业2025年半年报刚显企稳迹象,四季度又遭政策连环冲击,经营风险加剧。

 

在这场价格防线缩紧的战役中,药店的“好日子”还剩多久,取决于各地执行力度。可以预见的是,集采制度“扎篱笆”、补漏洞的行动,将加速行业规范化进程,而那些试图钻空子的企业,终将面临严厉惩戒。

公众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