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室外包乱象频现,法律红线不容触碰
披着“科室共建”外衣的承包行为正成为医疗监管的新焦点。
多地查处医疗科室违规外包案件
近期,多地卫生健康部门相继公布了一批医疗卫生领域行政处罚典型案例,其中医疗科室违规外包问题尤为突出。这些案件揭示了当前医疗机构在科室合作中存在的合规风险。
在贵州罗甸县,一家医院将口腔科室出租给非本院人员吴某浩管理,允许其自主采购设备、聘用医师并独立运营。在短短24天内,该科室接诊患者33名,所有诊疗费用7480元均通过个人微信账户收取。这一行为明显违反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关于禁止医疗机构对外出租、承包医疗科室的规定。最终,该医院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20000元。
类似情况在湖北丹江口市也有发生。某医院以“科室目标管理协议”的形式将血液透析室外包,约定承包方支付固定承包费并享有运营收入,这种违法合作持续半年以上。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对其处以没收违法所得10000元、罚款80000元的行政处罚。
更早的2023年,上海某区一家门诊部将外科科室交由医疗器械公司经营管理,合作持续两年多,最终被处以20余万元罚款。
“科室共建”与“科室承包”的法律界限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科室共建”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服务的一种模式,但如何区分合法的科室共建与非法的科室承包,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法律层面看,科室承包是指医疗机构将科室或房屋承包、出租给非本机构人员或其他机构,并以本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而科室共建则要求共建科室必须完全纳入医院统一管理体系,合作方不参与利润分配,只收取固定管理或服务费用。
 
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人员管理:医护人员执业注册是否在合作医院
财务管理:收支是否纳入医院统一管理
费用收取:是否通过医院正规渠道收取诊疗费用
合同性质:签署的是合作合同还是承包合同
合规经营成为医疗机构生存发展的基石
当前,医疗监管日趋严格,医疗机构需要更加注重合规管理。特别是在科室合作方面,必须确保合作模式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对于医疗机构管理者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确保所有科室都在医院统一管理下运营
加强合同审查,避免签署具有承包性质的合作协议
规范财务管理,所有医疗收入必须通过医院正规账户收取
严格人员管理,确保所有医护人员执业注册到位
只有守住合规底线,医疗机构才能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行稳致远,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医疗机构需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将合规管理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