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中医药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慢性病防控全流程。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基层医疗体系在破解“缺技术、缺药品、缺服务”困局中迈出关键一步,中医药作为中国医疗体系的独特优势,正成为基层慢病管理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

 
一、政策破局:从“补充选项”到“核心支撑”
《指导意见》以“中西医协同发展”为原则,首次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基层慢病管理的全链条设计。政策明确要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整合预防、诊疗、随访、康复等功能,并强制要求配备中医馆或中医诊疗区。村卫生室则需强化自助健康检测设备配置,引导居民通过智能血压计、体重秤等开展健康自检,数据同步上传至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数据支撑。
这一转变源于基层慢病管理的现实困境。以糖尿病为例,我国基层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均不足40%,且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病,需同时服用5种以上药物,药物相互作用风险高。传统西医管理模式因过度依赖单一指标调控,难以解决多病共管难题。而中医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理念,恰好能通过个体化方案实现“异病同治”。例如,参松养心胶囊等中成药在心律失常治疗中,通过多靶点调节改善心脏功能,既避免西药致心律失常风险,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已获《中国心律失常防治指南》推荐。
二、服务升级:从“单点突破”到“全链覆盖”
政策推动下,基层中医药服务正形成“预防-治疗-康复”闭环体系:
预防端:乡镇中医馆为老年人定制四季养生方案,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结合体质辨识开展饮食调护指导。例如,安阳市北关区解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健康干预”模式,使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提升23%。
治疗端:基层医生通过“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双轨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针对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采用津力达颗粒联合西药治疗,临床研究显示其可降低尿蛋白排泄率37%,延缓疾病进展。北京市丰台区云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管理使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下降19%。
康复端: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非药物疗法成为基层康复主力。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社区康复中心采用“头针+运动疗法”综合方案,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40%。广州市天河区试点“家庭病床+中医康复”服务,使失能老人居家康复率提升至68%。
三、技术赋能:从“经验传承”到“数字驱动”
政策首次提出“数智中医药”概念,要求构建四级数字服务网络:
国家级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已建成“中医药防治慢性病资源数据库”,收录经典名方324首、临床路径406个,为基层医生提供决策支持。
省级枢纽:广东省搭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平台”,通过5G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三甲医院与基层机构实时联动,2024年累计开展远程培训1200场次。
县级节点:县级中医医院建立“智能审方系统”,对基层处方进行实时审核,拦截不合理用药处方占比达15%。
基层终端:村卫生室配备“智能中医辅助诊断仪”,通过舌象、脉象采集结合AI算法,生成辨证建议,使基层中医诊断准确率提升至82%。
四、保障强化:从“政策倡导”到“机制创新”
为破解基层用药难题,政策推出三项创新机制:
药品保障:将1390种中成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中892种中药饮片可报销。建立“基层短缺药品直供系统”,通过众康药直供平台实现药厂到基层机构的点对点配送,使基层药品品种扩充至800种以上。
人才培育:实施“基层中医能力提升工程”,通过“西学中”培训使基层医生中医药服务能力达标率提升至75%。北京市推行“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基层医生掌握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支付改革:将中医治未病服务纳入医保门诊统筹,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开展“中医健康管理包”干预,按人头付费模式使服务覆盖率提升至60%。
五、未来展望:从“体系构建”到“模式输出”
随着政策落地,基层中医药服务正呈现三大趋势:
服务标准化: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基层中医药服务基本标准》,明确村卫生室需开展8类以上中医药服务,乡镇卫生院需掌握15项适宜技术。
模式国际化:我国主导制定的《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国际标准》已获WHO认可,参松养心胶囊等3个中药品种进入欧盟传统药注册程序。
产业融合化:基层中医馆与健康管理机构、养老机构形成联动,催生“医养结合+中医药”新业态,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在这场基层医疗变革中,中医药正从“民族瑰宝”转化为“健康利器”。当智能设备与传统疗法结合,当经典名方与现代科技碰撞,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温度的基层医疗体系正在崛起。这不仅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一招,更是构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体系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