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酒店迎拐点:“后起之秀” 逆势扩张,凭什么打破格局?
2025-11-03

 来源:空间秘探,作者王小熊 侵删


98ae790c928b09ec3e913d299c2c08c7_5b9ccffba05fe2e2a32977e94738f9fc41d70588.png


10月16日,同程旅行宣布与万达酒店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万达酒管)就100%股权收购事宜完成交割,收购行为正式完成。作为地产酒店的杰出代表品牌,本次收购无疑意味着地产酒店步入“拐点时刻”,同时市场也开始思考,红极一时的地产酒店将在未来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新生地产酒店还有没有机会立足市场?


1

地产酒店步入

"拐点时刻"

ChapterOne

 

回看过去,酒店业与地产业发展“如影随形”,几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1992年,世茂在福建石狮开了第一家合资三星级酒店;1996年12月,首家由万达投资管理的酒店在大连开业。彼时,酒店是给楼盘“加分”的配套——有星级酒店,房子就能多卖钱。


很快,地产商发现:引入国际高端酒店为物业赋能,似乎更能实现物业的升值。于是,1999年金茂把君悦带进陆家嘴;2005年绿地、华润也把国际酒店签进项目;2007年万达干脆成立酒店建设公司,随后更是一口气与雅高、喜达屋、希尔顿、凯悦等一批世界级酒店管理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

 

随着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地产商慢慢摸出门道:与其年年给别人交管理费,不如自己做品牌。于是,他们开始把酒店业务拆出来,推自己的牌子,“地产酒店”这一概念应运而生。2012年起,大家陆续进场:万达做出“嘉华”“文华”“瑞华”,2018年又添面向中端市场的“美华”;保利则是在2016年做了“雅途”“N+”;世茂在2017年和喜达屋资本合作,陆续推出了“御榕庄”“茂御”“世御”等品牌。

 

对地产商而言,高端酒店可放大住宅、公寓、办公的综合溢价,并打通会员与管理体系,比跨界扩张更易上手。在文旅热潮下,头部房企几乎标配酒店板块。

 

然而,2020年8月,“三道红线”政策的出台直接打破了房企通过高杠杆谋求扩张的路径依赖,房地产行业的金融红利时代正式结束,“遇冷期”正式到来。对于债务危机,出售酒店这类优质资产回笼资金毫无疑问是速度最快的。典型代表如富力,旗下酒店资产多次被摆上货架,自2022年以来,公司陆续出售多家酒店;去年9月,由于债务未偿还,旗下68家酒店更是被债权人接管。

 

据空间秘探了解,仅2024年第一季度就有21个亿元以上酒店进入法拍流程;仲量联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内地酒店投资交易总额178.7亿元,其中68%的卖方为开发商。此外,酒店业本身也面临挑战,据全球酒店数据服务机构STR报告,中国酒店市场仍处于缓慢恢复阶段,2025年上半年整体RevPAR(单房收益)同比下降5%,入住率和平均房价双双下滑。

 

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低迷、融资困难,“卖酒店回血”成为了不少出险房企的普遍选择;另一方面,酒店行业发展遇冷期到来,新生酒店品牌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有意思的是,在这一背景下,并非所有地产商都放弃了酒店板块,一些地产商正逆势而上,除了收并购一些酒店资产,也在自身孵化品牌,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也为行业抛出一个问题:地产酒店应当如何度过周期、新生品牌还有没有机会在市场立足?又该如何在市场立足?

 

2

 "后起之秀"

 悄悄扩张

 ChapterTwo

 

在地产酒店发展艰难的当下,一位酒店行业的“后进入者”,正逐步拓展版图,并试图将业务布局延伸向更多地区。

 

10月,伯瑞特酒店集团在淮北新签约一家伯瑞特臻选酒店。9月,嘉兴运河伯瑞特酒店正式开业,酒店设计灵感源于江南水乡的灵秀意境与中式园林的精致美学,同时融合园林景观,计划为住客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康养体验。同月,伯瑞特酒店集团与全球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天能集团、随缘科技达成合作,宣布共同打造湖州天能伯瑞特酒店。

 

伯瑞特酒店所背靠的正是杭州最早一批房地产开发商之一,据空间秘探了解,其母公司众安集团成立于1997年,于2007年港股上市。众安集团在过去的20多年来持续深耕、不断壮大,业务覆盖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服务、金融投资、酒店管理、亲子教育、文旅康养等等产业,是浙江省唯一一家同时拥有房产、商业、物业三家上市公司的大型集团公司。

 

伯瑞特酒店集团隶属于中国新城市集团核心业务板块,作为众安集团的子公司,中国新城市集团多年来则不断深化 “4+X”业务布局,形成以商业地产开发、商业运营、酒店管理、产业投资四大业务板块为核心,产业服务、新型文旅、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为延伸的生态矩阵。

 

虽自身成立时间较短,但伯瑞特酒店集团母公司早在2007年便涉足酒店行业,2016年,浙江伯瑞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次年,千岛湖伯瑞特度假酒店和淮北伯瑞特酒店开业;2023年集团又与洲际酒店集团签署了第三方管理合作。截至2025年,伯瑞特酒店集团旗下已发展出伯瑞特酒店、伯瑞特度假酒店、伯瑞特臻选酒店、伯瑞特精品酒店等定位不同的酒店品牌,开业和签约的酒店也已超过20家。

 

从部分业绩来看,今年5月1日至3日期间,伯瑞特酒店集团全品牌出租率99%,全国多店同时满房,收益攀新高,单日最高RevPAR达到近1400元,总营收同口径同比增长15%。

 

由此可见,伯瑞特酒店集团的发展史几乎贯穿了地产酒店的兴衰周期,但同时,其仍旧保持稳步扩张的态势,且正逆势而行。

 

伯瑞特酒店集团总经理戴建平对空间秘探表示,集团最初依托地产背景发展酒店资产,采用“地产+酒店”模式,前期以自有资产运营为主,未涉及对外输出管理。近年来,随着地产行业调整,集团战略逐步向消费领域转型,提出“一收两扩”战略,收缩地产业务,扩展商业与酒管业务,推动从重资产向轻资产管理模式转型。

  

在经历了土地红利、金融红利时代之后,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然进入到管理红利时代。地产商们开始重视酒店经济价值,为更好地打造多元化业务,万达、世茂等地产企业,纷纷以酒店业务讨要管理的红利,渐渐地从幕后走向台前。与此同时,“商业住宅+酒店”“城市综合体+酒店”“旅游地产+酒店”的“地产+酒店”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而精准捕捉与顺应这一市场态势,也成为了伯瑞特酒店在逆周期仍旧实现增长的关键。

 

戴建平透露,伯瑞特酒店集团继承了母公司在成本控制、创新能力及市场深耕等方面的优良基因。酒店业务依托地产板块发展,优先在众安地产项目所在区域布局,形成“地产+酒店”协同效应,提升品牌落地效率与区域影响力。

 

随着布局不断扩张,伯瑞特酒店和集团内部业务之间的协同潜力也进一步被激发。当前,众安集团下设地产、商业、物业、投资四大板块,戴建平表示,伯瑞特众悦会会员体系作为酒管板块核心,正积极推进其与地产、物业、商业等板块的客户资源整合。通过打通住户、商户、顾客、游客等潜在客群,实现上下游引流,构建以社区为核心的消费生态圈,提升客户粘性与复购率。

 

 3

 未来我们需要

 何种"新"地产

 酒店?

 ChapterThree

 

仅仅依靠“地产+酒店”的协同效应、打通和整合客户资源,并不能成为小而美的酒店品牌实现长远增长的根基,地产酒店想要“稳增长”,还需要更为长远的运营策略。

 

空间秘探了解到,像伯瑞特这类新兴地产酒店品牌,不借营销包装,而以运营业绩说话;不只盯着投资回报,更在意为客人、业主、员工和社会创造长期价值。它们虽不再以规模取胜,却利润可观,各有“秘诀”,值得借鉴。


( 做好“精细化运营”)

 

“我从正式参与酒管公司运作开始,就必须回答重资产向轻资产切换的母命题。”戴建平如是说。

 

戴建平表示,轻资产输出管理将是酒店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市场酒店存量过剩,过去由地产驱动、政府主导的酒店建设高峰期已过,行业将逐步回归理性。在品牌输出、管理连锁成为主流的当下,品牌间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也将进入深度洗牌期。伯瑞特将抓住这一趋势,依托自身运营优势,稳步拓展轻资产项目,逐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在过去十年间,酒店行业发生了深刻变革,从以资金密集型为特点的重资产模式,逐渐向轻资产模式倾斜。OYO酒店曾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布局全国,利用轻资产打法席卷下沉市场,但其扩张速度远超管理体系的建设速度;此外加盟杂乱、服务参差,投诉频发、口碑滑坡等因素,也导致其最终仅“昙花一现”。轻资产,本该是撬动增长的杠杆,却变成了品牌口碑的滑铁卢。


戴建平表示,只有把企业的经营理念、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都做到极致,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在追求‘做大做强’与‘做精做久’之间,我们认为‘做精做久’才是基础。”,他阐述起与伯瑞特酒店集团的共同理念,“靠谱的酒店运营,最终还得回归到长期扎实建团队、做产品、抓品质、做维保、重营销的正路上”。


营销层面,戴建平则表示,伯瑞特已全面布局新媒体营销渠道,包括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推广酒店产品。以宁波余姚伯瑞特为例,客房转化核销率亦保持在20%-30%之间。线上流量已成为酒店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持续加强数字化运营能力,提升品牌曝光与用户转化。


“作为行业‘后进入者’”,伯瑞特的核心优势在于‘精细化运营能力’”,戴建平表示,伯瑞特酒店的运营团队具备深厚的运营经验,强调以产品为导向、以客户体验为核心,覆盖规划、筹建、开业、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酒店注重服务细节与旅程“触点”设计,力求在客户入住的每一个环节留下深刻印象,提升品牌忠诚度。最重要的是,酒店将确保每一个项目、每一位员工、每一次服务,都能准确传递伯瑞特“明快热诚、真诚美好”的品牌精神。集团通过详尽的品牌标准、系统的员工培训、持续的质量督导,确保品牌基因在每个触点被完整落地。

 

( “标准化+个性化”结合属地文化)

 

在当今酒店行业高度同质的背景下,连锁品牌的标准服务模式不再具备足够竞争力。随着消费升级和体验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旅行者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住宿体验,而是渴望深度接触和了解目的地文化。


一些度假酒店把大堂做成博物馆序厅,走廊变“可阅读街道”,请来村民、手作人、老匠人当“文化合伙人”,让技艺、方言成为服务的一部分。松赞把18家店串成“文化走廊”,客房铜器由非遗铜匠手工打造;林卡店每天下午带客人敲一只小铜铃,酒店复购率随之提升30%。


戴建平表示,酒店行业在产品设计上要坚持“标准化+个性化”结合,既确保品牌识别度,又结合属地文化进行差异化打造。例如,宁波余姚伯瑞特酒店融合阳明文化,嘉兴运河伯瑞特融入运河文化,湖州天能伯瑞特则彰显湖山底蕴,形成“文化+场景”的独特体验。


以嘉兴运河伯瑞特酒店为例,该项目是伯瑞特轻资产输出管理的代表性项目。选址嘉兴,主要基于其运河文化与非遗民俗资源,项目共135间客房,定位为“小而美”的城市度假酒店。戴建平称,嘉兴运河伯瑞特自开业以来市场表现良好,今年国庆节黄金周期间也实现了满房。


( 从“大而全”走向“小而精”)


当前,酒店行业正在经历激烈的竞争周期,市场“内卷”严重;同时,消费群体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90后、00后逐渐成为主力,其消费偏好更倾向于性价比、体验感、个性化服务。也因此,传统“大而全”的商务、度假型酒店面临转型压力,未来产品模型将趋向空间高效利用、功能融合、体验优化。

 

面对目前连锁酒店市场饱和、同质化严重且酒店难以“破圈”的现状。戴建平也指出,当前连锁酒店在空间设计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坪效优化”与“产品融合”。他表示过去酒店设计追求高端豪华,忽视投资回报,如今民营资本更注重空间效率与多功能融合。未来酒店产品将趋向“场景化功能设计”“小而精”“高效融合”,不追求“配置大而全”,而追求“功能恰到好处”,满足新一代客群对共享空间、健身、餐饮、社交等多元需求。


酒店行业探索“小而美”和主题化设计的案例不在少数,部分酒店聚焦于打造共享厨房、游戏区、书吧等多功能公共空间,也有一些酒店顺应潮流,推出各类主题房型,并配备智能设备,如智能门锁、语音控制房间设施等。


为了顺应各类客群的多元需求,伯瑞特则是积极探索主题化、模块化、康养化等创新方向。戴建平举例千岛湖伯瑞特度假酒店,在圈层化运营方面,这家店联合专业骑行主理人,打造“骑行+酒店”主题度假体验,从空间设计、装备配置、服务内容等方面深度定制,形成专业级骑行度假产品。他进一步表示,集团正以千岛湖为起点,布局康养疗愈体系,结合大健康趋势,打造集音疗、芳疗、药膳食疗、运动疗等于一体的“康养+疗愈+文旅”的全新模式,满足现代人对身心修复的需求。


目前,酒店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挑战与机遇并存。戴建平认为,新兴的地产酒店品牌应该以运营为核心竞争力,坚持客户导向、品质精进、创新驱动、轻资产发展路径,稳步拓展市场,打造具有文化温度与体验价值的酒店品牌。


地产酒店所谓的“拐点时刻”,或许只是一种说法,商业变革阶段往往与危机并存,唯一不变的是,中国的地产酒店确实要静下心来,走品牌之路,走深耕之路,走管理之路。



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部分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指点网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指点网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135-3041-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