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4000名酒店投资者、加盟商和行业伙伴挤满会场,华住集团创始人季琦在20周年伙伴大会上的演讲,让低迷的酒店业终于听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我坚定地,看好中国、看好行业、看好华住。”10月31日,华住集团创始人季琦在20周年伙伴大会上抛出这句话时,台下近4000名酒店投资者和从业者的掌声格外热烈。
过去几年,中国酒店业饱受挑战,悲观情绪蔓延。然而,季琦却在这个时候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中国酒店业正迎来历史性的机遇期。
“全季大观”——一个定位中高端、意图将东方美学融入旅居场景的新尝试。尽管战略雄心明确,但这个品牌名字却在业内引发热议,不少人直呼“看不懂”。
01
行业困境
中国酒店业此刻确实需要一剂强心针。
数据显示,中国在酒店客房总数上已位居全球第一,人均客房数排名第二。但光环背后,行业正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
我国酒店的连锁化率仅为40%,与美国市场的72%相比有着显著差距。在三四线县域市场,连锁化率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小散弱、同质化”成了行业真实写照。中国酒店业中客房超40间的酒店仅占25%,剩下的是大量抗风险能力弱的单体酒店。
问题不仅仅在于连锁化率。季琦指出,行业供给与需求之间已经出现了“显著断层”。尤其是中高端酒店市场,依然深陷于对“西方范式”的路径依赖。
02
季琦的答案
面对行业困境,季琦带来了他的解决方案:供给侧改革。
经过三年时间对全国278个地级市的深入考察,季琦提出了“三个‘三个市场’”的分析模型。
从地域看,市场分为发达城市(一线、强二线)、省城市场(二线)和县域市场(三四线)。其中,县域市场连锁化率低、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是一片巨大的蓝海。
从消费能力看,“奢侈、中产、平价”三大市场并行。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正推动酒店业向高质量发展。
从年龄结构看,“青年、中壮年、银发族”三大客群需求迥异。年轻一代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对酒店产品有着更高的审美要求。
 
03
全季大观的挑战
作为战略落地的标志,华住推出了全新品牌“全季大观”。但这个名字一经发布,便引发了争议。
从品牌定位看,全季大观意在承袭全季酒店基因,融入东方美学,打造世界级的东方品牌。华住集团首席设计师周光明阐释,其设计以“水、云、松、茶”为元素,构建含蓄、内敛而富有雅蕴的审美体系。
华住集团品牌事业部CEO沈怡均强调,全季大观不仅是住宿场所,更是一个让世界感受东方雅蕴的品牌。他们希望消费者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高品质住宿,更能体验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独特的艺术审美。
但在业内看来,这个命名颇为突兀。一位酒店投资者直言:“大观二字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确实有东方韵味,但作为酒店品牌名,总觉得有些拗口。”
全季大观试图打破传统酒店模式,大堂里不再设置明显的前台区域,而是将艺术品融入空间设计中。酒店还特地设置了一处安静空间,供人办公、书写。

“全季大观”的设计风格,有点像施柏阁大观和宋品酒店的混合体——文化味是够了,就是名字没跟上审美。

04
华住的底气
尽管品牌命名引发争议,但华住推动全季大观的底气来自其坚实的市场地位。
根据《HOTELS》杂志2025年最新排名,华住集团位居全球酒店集团第四。旗下汉庭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体酒店品牌,全季酒店也位列全球酒店单一品牌第四。
截至2025年,华住旗下品牌已覆盖全球19个国家,运营超过12,000家酒店。其背后的“华住会”会员体系,会员总数、每间客房会员数、会员预定比例都位居全球第一。
华住公布的数据显示,他们计划到2030年实现2万家酒店规模,远期更是瞄准5-6万家的宏伟目标。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华住仍将保持快速扩张的态势。
05
酒店名的迷思
华住为新品牌起名“全季大观”,反映了其打造东方品牌的决心,但也折射出酒店行业在文化表达上的探索与迷茫。
近年来,国风酒店越来越流行。有的走古风古韵路线,推崇唐风宋雅;有的侧重中式禅意,以养生修禅为主;有的挖掘地域文化,将少数民族美学融入酒店空间。
但业内专家表示,许多国风酒店的“文化”标签仍比较碎片化、同质化,甚至模糊。看似文化味浓厚,实则缺乏真正的精神内核。
全季大观能否避免落入这一窠臼,还有待市场检验。
对于酒店投资者来说,一个品牌名称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投资回报。
华住提出的 “两个‘三好’”标准——投资端把握“好位置、好租金、好产品”,产品端注重“好品牌、好物业、好品质”,可能比品牌名称更能决定一个项目的成败。
华住二十年,累计接待宾客已超20亿人次,带动产业链投资近3000亿元。此刻推出的全季大观,不管其名称是否讨喜,都是华住迈向下一程的起点。
季琦的乐观或许正源于此:中国的酒店业,远未到终局。

长按图片关注公众号
每天酒店新闻和物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