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朝闻天下》镜头对准了一家藏身快捷酒店的“医美速成班”:学员互相注射填充剂,有人当场晕厥,染血的纱布随意丢弃。这些“三天毕业”的学员,转身就敢给消费者打针开刀。节目播出次日,公安部雷霆发声——将严打医美领域违法犯罪,深挖黑灰产业链,掀起一场行业刮骨疗毒的风暴。
一、央视撕开黑幕:假药、假医生、假宣传的“夺命三件套”
在苏州一家无证诊所里,孟某手持针管在两名女子面部操作。术后,王女士左眼无法闭合,郑女士角膜溃烂,两人均落下九级伤残。2025年2月,孟某因非法行医罪被判拘役6个月,但受害者终身毁容的伤痛已无法逆转。这类惨剧背后,是盘踞行业的三大毒瘤:
假药灌进真人体——民房地下室里,50元成本的“白毒”(无批文肉毒素)被灌装入仿制包装,摇身变成千元“进口针剂”。这些三无产品占据市场七成份额,轻则引发过敏,重则导致呼吸衰竭。
七天速成“跨界神医”——培训班里,肛肠科医生学隆鼻,美发师练注射,结业证书成了非法行医的“通行证”。网友“米多多呀”的控诉引发共鸣:“朋友昨天切痔疮,今天就成了医美专家!”
容貌PUA+金融收割——黑机构用“AI换脸”技术伪造案例,把术后肿胀包装成“逆龄奇迹”,甚至诱导大学生借网贷消费。河南某女孩被忽悠贷款10万元做鼻综合,术后感染化脓,背债又毁容。
二、公安部亮剑:全链条打击的“外科手术刀”
面对央视曝光的乱象,公安部火速部署专项行动。与以往“挠痒痒式”处罚不同,本次行动直指犯罪命门:
行刑衔接堵死漏洞——当苏州孟某们还在盘算“罚点钱就能了事”时,新机制已打破幻想:非法行医致人伤残或欺诈金额超标的,直接刑事立案。2025年上半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医美刑案147起,368名嫌疑人落网。
大数据斩断黑产链——专案组通过假药溯源码,从一瓶走私肉毒素挖出跨省网络。郑州某窝点刚出货2000支“水货玻尿酸”,次日就被端掉生产线。这种“从针头追到源头”的集群作战模式,让黑产无处遁形。
电子监管让黑机构现形——河南1351家医美机构被强制“挂牌亮证”,顾客扫码可查医生资质。某诊所雇佣的“韩国专家”被系统揭穿——实为本地理发师。这套“合规从业,码上验证”系统将在年底覆盖全国重点城市。
三、行业重生:从“劣币驱逐良币”到医疗本质回归
郑州某正规医美机构的李院长终于松了口气。过去三年,他的诊所因拒绝使用假药,价格比黑机构高30%,客户流失严重。如今随着公安部严打,消费者满意度从68分升至79分,他的客流量回升四成。这场刮骨疗毒正在重塑行业生态:
撕掉“暴利”标签——当25万元天价墓地引发“死不起”感叹时,医美暴利更显荒诞。一支成本50元的假肉毒素敢卖3000元,毛利率超98%。严打后假药价格腰斩,倒逼正规机构降价20%,把利润还给消费者。
重建医疗尊严——在辽宁医养科技园,退休外科医生正培训年轻护工。“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东软集团刘积仁的呼吁成为行业共识。某三甲医院整形科主任坦言:“医美首先是医疗,其次才是美容”
终结监管“踢皮球”——以往卫健部门管资质、市监管价格、公安管犯罪,黑机构在缝隙中钻空子。如今三部门数据共享,河南专项行动中,某黑诊所上午被卫健查封,下午老板就因涉嫌犯罪被公安带走。
公安部这场雷霆行动,不是给医美行业“判死刑”,而是为它撕掉“毁容产业”的污名标签。当法律的手铐锁住孟某们的手腕,当扫码验真成为消费习惯,当3天速成班被彻底铲除——变美才不再是赌命。正如专项行动组警官所言:“法治,才是最可靠的美颜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