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购药价格偏高,“价格双标” 引关注!
2025-07-07

ab62cd3c174e271adba24c02594739d3_c3b271430b5fb066d290ca8cbdec48c9d0222f8e.png

一、买药遇“阴阳价”,左右都吃亏

这种“价格双标”让参保人陷入两难:刷医保卡买药,药价高、不划算,毕竟个人账户里的钱也是自己的钱;不刷的话,那些钱就“躺”在账户里用不了,好像怎么选都吃亏。差价有多大?邓女士的孩子过敏时,她发现药店里的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线上价25.8元,刷医保却要30多元;大连的王鑫则发现,医院卖47.4元的维生素D,定点药店卖63元,而电商平台只要29.8元。更夸张的差价出现在某些药品上,有消费者反映同款药物医保药店卖27.6元,而自费网购仅需13.5元,差价超过一倍。

 

二、结算慢、手续费,药店转嫁成本

为什么会出现刷医保更贵的情况?业内人士指出,核心原因在于医保结算机制。参保人刷医保卡购药后,资金并非直接到账药店,而是需经医保部门审核,再与药店结算,周期通常长达1至3个月。同时,药店还需承担约2%~3%的结算手续费。部分药店为缓解资金压力,便将垫付成本和手续费转嫁到药价上,导致医保支付价格高于现金价。

 

这种“阴阳价”还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社会保障法学者王天玉指出,这违反了价格法中“明码标价”规定,涉嫌价格欺诈。更严重的是,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属于医保基金,药店这种行为可能造成医保基金“跑冒滴漏”。北京中医药大学邓勇教授则担忧,这会打击人们参保积极性,甚至引发对医保政策的误解。

 

三、全国整治,打破“价格双轨制”

面对这一问题,国家医保局今年1月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的通知》,要求通过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缩短结算周期。目标是2025年全国80%统筹地区实现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2026年全面覆盖。这项改革将直接缓解药店的资金压力,从源头减少“价格双轨制”。

 

在地方层面,全国2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上线定点零售药店比价功能。西安连通6000余家医保定点药店,覆盖16万条药品数据;深圳“医保药价通”则覆盖全市4491家定点药店。辽宁更设置药价“警戒线”,对高于监测值的药店采取提醒、约谈等措施。

 

四、让药价回归合理,多方齐发力

要根治“价格双标”,还需多管齐下。专家建议医保部门强化协议管理,对药店实施动态分级评价,严重违规者取消定点资格。同时推动更多药店参与集采,降低采购成本。目前部分地区已要求药店参照公立医院价格定价,在采购价基础上加价不超过10%~20%。

 

参保人自身也需增强维权意识。邓勇教授提示,购药前可通过官方平台比价,发现价格虚高或“两套价”可要求查看药店“进销存”系统。各地医保部门已开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公众监督。随着今年初国家医保局启动“药品追溯码”采集试点,药品产销路径将更透明,不合理定价将无处藏身。

image.png 结语

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本是百姓的“救命钱”,却在某些药店成了“唐僧肉”。随着即时结算改革推进、价格监测体系完善,“价格双标”乱象有望终结。当药店不再为资金周转犯愁,当比价系统让药价完全透明,参保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医保带来的实惠与便利。这一天,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