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疗反腐风暴持续:多所医学院校 “一把手” 落马,揭开行业腐败深层病灶
8 月下旬,贵州省医疗系统反腐再添重磅案例 —— 原遵义医学院党委书记石京山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审查起诉。这一消息的公布,不仅标志着这位药学领域专家的职业生涯彻底终结,更将贵州省近年来医疗教育系统 “一把手” 密集落马的现象推向公众视野。从遵义医科大学到贵州医科大学,从高校领导到三甲医院负责人,一场覆盖医疗教育、临床诊疗、药品采购等全链条的反腐风暴,正在贵州持续发酵,揭开了医疗行业腐败的深层病灶。
8 月 25 日,贵州省纪委监委发布的通报,详细披露了石京山的违纪违法事实。这位 1959 年出生的学者型官员,曾是遵义医科大学的 “招牌人物”:博士学历、二级教授,不仅在神经药理学领域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还担任过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然而,光鲜履历的背后,却是他对初心使命的背离 —— 对抗组织审查、接受违规宴请、干部选拔中收受贿赂、搞权色交易、参与赌博,甚至利用职务便利在药品销售、工程项目承接中非法收受巨额财物。从学术殿堂到腐败泥潭,石京山的人生转折,折射出部分医疗系统官员在权力与利益面前的迷失。
事实上,石京山并非遵义医学院(现遵义医科大学)首位落马的 “一把手”。自 2024 年起,该校原党委委员、副校长王达利,原副院长、附属医院院长梁贵友,原党委委员、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毕路佳等相继被查,形成了 “塌方式” 腐败的态势。其中,梁贵友的案件尤为典型。2025 年 4 月 7 日,贵州省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梁贵友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120 万元。法院审理查明,2007 年至 2023 年期间,梁贵友利用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到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的多个职务便利,为企业和个人在药品销售、医疗设备及耗材供应等方面提供帮助,非法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 2167 万余元。
令人唏嘘的是,梁贵友同样是医疗领域的 “精英人物”—— 布依族,临床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白求恩式好医生” 等荣誉。他的堕落轨迹,与石京山高度相似:凭借专业能力走上领导岗位,却在权力膨胀中逐渐丧失底线,将医疗系统的关键领域变为 “寻租场”。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梁贵友 2024 年 3 月任上被查后,接任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的何志旭,仅在任一年多便重蹈覆辙 ——2025 年 6 月 23 日,何志旭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而落马 9 天前,他还以党委书记身份出席了贵医附院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考核会。
公开资料显示,何志旭是四川成都人,1967 年出生,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儿科学与干细胞研究,2023 年还曾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他的职业生涯与贵州医疗教育系统深度绑定:2012 年任贵阳医学院院长,2015 年学院更名后成为贵州医科大学首任校长,2018 年调任遵义医学院党委书记并见证学院更名遵义医科大学,2024 年 3 月重返贵州医科大学接任党委书记,却最终未能逃脱腐败的 “魔咒”。何志旭的落马,不仅凸显了贵州医科大学领导班子的 “动荡”,更反映出医疗系统 “一把手” 监督的紧迫性。
除了医学院校,贵州省属重点医院的 “一把手” 也成为反腐重点对象。2025 年 2 月 13 日,贵州省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刘健被查,6 月 26 日被开除党籍,8 月 21 日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这位 1963 年出生的医学博士,长期从事胶质瘤及脑卒中研究,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余项,获批科研基金 1300 余万元,却在任上利用职务便利,在药品采购供应、医疗项目承接中为他人谋利,非法收受巨额财物,还存在对抗组织审查、接受违规旅游安排、参与赌博等问题。此外,今年 3 月 25 日,十三届贵州省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杨柱被查,他曾担任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是中医药领域的资深专家。
梳理这些落马官员的履历可以发现,他们普遍具备 “专家 + 官员” 的双重身份:既是医疗或药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手握学术资源与行业话语权;又担任高校或医院的 “一把手”,掌控人事任免、项目审批、药品采购等核心权力。这种 “双重身份” 带来的权力集中,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极易滋生腐败。例如,药品销售、医疗设备采购、工程项目承接等领域,涉及巨额资金流动,且专业性强、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成为权力寻租的 “重灾区”—— 从梁贵友收受 2167 万元财物,到石京山、刘健在药品销售中谋利,均印证了这一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腐败行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呈现出 “链条化”“圈子化” 的特征。以遵义医科大学和贵州医科大学为核心,落马官员之间存在任职交集与利益关联,形成了覆盖医疗教育、临床诊疗、药品供应的腐败网络。这种 “塌方式” 腐败,不仅严重破坏了医疗行业的公平正义,还可能推高医疗成本、影响医疗质量,最终损害患者利益。
事实上,贵州医疗系统的反腐风暴,只是全国医疗领域反腐败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整顿力度,明确将医疗机构、医学院校 “一把手” 等 “关键少数” 作为监督重点,通过 “刮骨疗毒” 式的整治,清除行业毒瘤。从贵州的案例来看,这场反腐斗争已取得显著成效 —— 无论是学术权威还是行政官员,只要触碰法律红线,终将受到严惩。但同时也应看到,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复杂性决定了反腐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权力制约,推动医疗事业回归公益本质。
石京山、梁贵友、何志旭等一批 “学者型官员” 的落马,为医疗系统敲响了警钟:专业能力不应成为权力寻租的 “保护伞”,行政职务更不是谋取私利的 “工具”。唯有坚守初心使命,严守纪律规矩,才能真正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让医疗行业在阳光下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