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民营口腔机构困境:倒闭潮下的危机与转机
2025-09-08

在民营医疗领域变革的大背景下,口腔医疗市场正经历着严峻的挑战。医涯 DSO 大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5 月 31 日,北京现存口腔医疗机构 2600 家,然而上半年仅新开 59 家,却有 307 家关门,负增长率达 8.7%,已连续三年呈负增长态势。上海的民营口腔市场同样不容乐观,2025 年上半年,上海共有 1877 家口腔医疗机构,新开 49 家,关闭 108 家,首次出现负增长。曾经在中国口腔医疗行业最为发达的两大城市,如今民营口腔机构却深陷倒闭潮,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电话.jpg

公立医疗体系优势显著,民营机构获客艰难

北京和上海汇聚了全国顶尖的口腔医疗资源。北京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凭借深厚的科研学术底蕴与顶尖医疗水平,承担着北京及周边地区大量的口腔医疗服务。上海也毫不逊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科、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等,奠定了上海口腔市场的基本格局。

 

除专业口腔院校附属医院外,两地公立三甲医院及综合医院数量众多,且均设有口腔科。公立医院在规模、设备、专业能力和医保支持等方面,对民营口腔机构形成压倒性优势。患者出于对医疗质量和信任度的考量,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公立医院,这使得民营机构获客难度大幅增加。

 

公立口腔下沉,民营市场空间被挤压

以往,北京、上海 90% 的民营口腔机构以中小规模社区型为主,贴近社区曾是它们的 “生存之道”。但如今,这一局面正被打破。上海大力推进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建设,2024 年新增 51 家,累计达 83 家,2025 年第一季度又新设 16 家。按照规划,到 2030 年末,上海基本实现标准化社区口腔诊室全覆盖。

 

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依托公立医疗资源,有三甲专家支持,价格透明,对中低端口腔消费者吸引力巨大。随着公立口腔医疗体系下沉,讲求 “性价比” 的患者逐渐回流至公立机构,民营口腔机构的市场空间被严重压缩。

 

医保政策限制,民营机构发展受阻

医保政策对民营口腔机构而言,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目前,北京和上海二级以下民营口腔机构,很难获得医保定点资格,绝大多数民营口腔机构无法接入医保支付体系。而两地职工医保参保率极高,患者就医时,医保报销是重要考量因素,民营机构因缺乏医保优势,客户流失严重。加之近年来医保政策收紧,民营口腔机构的生存愈发艰难。

image.png

成本高企,民营机构不堪重负

民营口腔机构自身成本负担沉重。人力成本方面,培养一名优秀口腔科医生周期长、成本高,导致口腔医疗人才薪资居高不下。招聘一名有经验的口腔医生,月薪常超 3 万元,还需配套护士、前台等人员,人力成本占运营成本的 30%-40%。

 

房租成本同样惊人。在北京、上海繁华地段,一家 300 多平米、配备 6 把牙椅的诊所,月租金超 10 万元。为实现盈利,该机构月营收需破 100 万元,这对多数民营口腔机构而言,压力巨大。

 

除以上因素,民营口腔行业自身发展也存在问题。过去,部分机构靠百度竞价、过度营销获客,过度医疗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行业口碑,致使患者信任度降低。在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日趋理性的当下,这些问题被放大,进一步加剧了民营口腔机构的生存危机。

 

不过,危机之下也孕育着机遇。部分头部民营口腔连锁机构凭借品牌、技术、管理优势,在市场调整中逆势扩张,通过并购整合资源,提升市场份额。同时,一些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的民营口腔机构,如专注儿童口腔、高端口腔定制服务的机构,凭借精准定位,仍能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

 

北京、上海民营口腔机构倒闭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行业洗牌虽残酷,但也促使民营口腔机构探索专业化、差异化、规范化发展道路,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