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通报!医保局副局长、卫健委书记相继被查!
2025-09-10

2025年9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连续发布两则重磅通报:某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某某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同日,该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张某某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这两则消息在医疗系统引发强烈震动,被视为医疗领域反腐向纵深推进的标志性事件。

 

一、两位"重量级"官员同日落马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被查的李某某担任省医保局副局长期间,分管医保基金监管、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等工作;张某某作为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财务等重要领域。两人在同一天被通报查处,在该省医疗系统引发"地震"。

 电话.jpg

公开资料显示,李某某现年58岁,长期在医保系统工作,2018年医保局组建后出任副局长,被视为"专家型领导"。张某某现年56岁,从医院院长一路升至卫健委一把手,曾获得"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两人落马前都曾在公开场合强调"医疗系统要廉洁自律"。

 

二、医疗反腐进入深水区

今年以来,医疗领域反腐力度持续加大。据统计,2025年前8个月,全国已有超过50名厅局级医疗系统干部被查,涉及医保、卫健、医院等多个领域。此次两位省级医疗系统主要领导干部同日落马,释放出强烈信号:

 

1. 反腐无禁区

"无论是医保局还是卫健委,无论是行政领导还是业务干部,只要违纪违法,都要一查到底。"一位纪检监察干部表示。

 

2. 聚焦关键岗位

医保基金监管、药品采购、设备招标等成为反腐重点领域。这些领域权力集中、资金密集,容易产生腐败。

 

3. 破除利益链条

不仅要查受贿的官员,还要查行贿的企业,斩断利益输送链条。

 

三、医疗腐败的"重灾区"

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看,医疗腐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 药品和耗材采购

某市医保局原局长在药品集中采购中为特定企业提供帮助,收受巨额贿赂,导致某些药品价格虚高。

 

2. 医保基金使用

某省卫健委原副主任通过操纵医保定额分配、医保报销政策等,为某些医院谋取利益。

 

3. 医疗设备采购

一台市价500万元的CT机,经过"特殊操作"后以800万元采购,其中300万元成为回扣。

 

4. 医院工程建设

某医院院长在医院扩建工程中收受承包商贿赂,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

 

5. 人事安排

某卫健委领导在医务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收受贿赂。

二维码.jpg 

四、监管漏洞与制度完善

多位专家指出,医疗系统腐败案件频发,暴露出一些监管漏洞:

 

1. 权力过于集中

一些领导干部同时掌握审批权、采购权、分配权,缺乏有效制约。

 

2. 专业壁垒高

医疗行业专业性强,外部监督难以及时发现问题。

 

3. 信息不透明

药品采购、医保支付等关键环节透明度不够,容易暗箱操作。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正在完善制度:

 

1. 权力制衡机制

推行"分段把关、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2. 阳光采购平台

建立统一的药品和耗材采购平台,全过程公开透明。

 

3. 智能监管系统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医保基金使用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

 

4. 举报奖励制度

鼓励医务人员和群众举报医疗腐败行为,查实给予奖励。

 

五、医疗反腐的深远影响

医疗领域反腐的深入推进,正在产生多重效应:

 

1. 药品价格下降

带金销售模式被打破,药品和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2. 医保基金更安全

骗保、套保等行为得到遏制,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高。

 

3. 医疗环境净化

医务人员可以更专注于医疗服务,患者得到更合理的治疗。

 

4. 行业风气好转

"红包"、回扣等现象明显减少,医患关系得到改善。

 

六、反腐仍在路上

专家表示,医疗反腐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持续发力:

 

1. 保持高压态势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2. 完善制度机制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3. 加强行业自律

弘扬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氛围。

 

中纪委的连续通报表明,医疗领域反腐正在向纵深推进。随着更多违纪违法干部被查处,医疗系统政治生态将得到进一步净化,最终受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