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耗材反腐风暴再起:千万元级行贿案宣判,新规重拳出击
近日,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一则医疗领域腐败案件引发行业震动。上海某医疗器械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马某因向河北三甲医院输送1400余万元非法利益,被法院以单位行贿罪判刑,再次为医疗行业敲响反腐警钟。
千万元利益链曝光:科室主任成“中转站”
根据判决书,马某作为进口支架、球囊等耗材代理商,通过差异化返利模式实施行贿:知名品牌支架每条支付5000元,球囊按单价分档返现1000元或800元,部分品牌耗材则按销售额20%比例返还。所有款项均以现金形式封装于文件袋中,直接输送至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时任副院长李某军、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某乙及内二科主任吴某利手中。
更令人震惊的是,两名科室主任收受款项后,在科室内部进行二次分配,形成“高层受贿—中层分赃—基层执行”的完整利益链条。法院最终判决马某有期徒刑1年10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其所属公司被罚30万元。
新规落地:行贿处罚力度空前升级
此案并非孤例。自2023年3月《刑法修正案(十二)》实施以来,医疗领域反腐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该修正案首次明确“行贿受贿同罪同罚”,将单位行贿罪刑罚由单一档(最高五年有期徒刑)调整为两档:
基础档: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加重档: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尤其针对医疗行业,新规特别强调“从重处罚”,导致部分行贿者刑期反超受贿者。例如,今年初四川泸州一起医疗贿赂案中,药械代表李某某因2011年至2023年间向医院领导行贿2500余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而涉案副院长仅获刑八年。
反腐风暴席卷全国:一人落马牵出多人
新规威慑下,医疗领域腐败案件呈现“链式反应”特征。纪检监察机关以“关键岗位”为突破口,通过大数据监管等手段深挖利益网:
青海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白某被查后,十余名医药代表及企业负责人相继落网;
湖北荆州市公安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董华受贿案牵出两家IVD上市公司高管;
医药代表黄某云案背后,竟涉及两家医院33名医生。
“从‘法不责众’到‘行贿受贿同罪’,新规填补了制度漏洞。”法律专家指出,当前反腐已形成“一人落马、全链震荡”的态势,有效遏制了“带金销售”等顽疾。
政策组合拳出击:信用惩戒与市场禁入双管齐下
国家层面持续加码反腐力度。今年6月,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明确对行贿、围标串标等行为实施“全国招采市场禁入”等顶格处罚;2025年纠风工作要点更强调建立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强化行业信用管理。
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同步推进:
甘肃省今年已立案722人,处分544人,重点查处权力寻租、关联交易等问题;
湖南省立案2056人,处分1129人,留置192人,严查“靠医吃医”链条。
“反腐利剑正刺向医药腐败的‘源头’。”业内人士表示,从药械代表到企业高管,从临床科室到管理岗位,监管触角已实现全链条覆盖。随着信用惩戒与法律严惩的双重约束,医疗领域商业贿赂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