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省药监局于9月4日宣布,15名存在挂证行为的执业药师被撤销注册证;安徽蚌埠则在9月1日通报,33名不在岗履职的药师被注销资格;广东省药监局也于8月29日披露,64名药师因注册单位与实际工作单位不符,被确认存在挂证行为。据统计,这三地合计已有超过百名药师受到查处。而放眼全国,今年5月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涉及24个省份的23997家定点零售药店和9563名药师存在挂证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医保、药监、检察、纪委四部门迅速行动,形成合力。医保部门借助医保结算大数据,精准识别药师身份异常;药监部门则采取撤销注册证、三年禁注以及信用惩戒等严厉措施;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推动相关制度整改;纪委监委则深入挖掘公职人员违规挂证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完善制度漏洞。这种“医保+药监+检察+纪委”的四方联动机制,标志着治理工作已步入常态化、系统化轨道。
此次整治行动对各方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挂证药师而言,他们将面临证书被撤、三年无法注册的严厉处罚,职业生涯遭受重大挫折;违规药店则可能因此失去资质和医保定点资格,经营陷入困境;而合规药店虽然短期内因药师资源紧缺而承压,但长远来看,合规成本的提升将促使行业更加规范。
随着“挂证红利”的彻底终结,执业药师的角色也将迎来重新定义。他们将不再仅仅是药店的“摆设”,而是必须走到顾客面前,承担起处方审核、慢病管理、健康咨询等重要职责。药店之间的竞争也将从证件数量转向药师的专业能力,谁能真正赢得顾客的信任,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整治行动也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当挂证行为彻底消失后,药师是迎来职业发展的春天,还是继续被动转型为“销售员”?药店是将药师视为成本负担,还是将其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行业生态是否会因此得到根本改善?这些问题,都需要行业内外共同探索和解答。
此次多部门联合整治执业药师“挂证”乱象,无疑为药店行业敲响了警钟。在监管风暴的洗礼下,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