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严监管与成本激增下,民营医院的生存法则
医保飞行检查、DRG支付改革、租金人力成本持续上涨,民营医院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
2025年7月,一家运营27年的民营医院宣告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而就在三个月前,该医院因重复收费、过度诊疗等违规行为被中止医保服务协议6个月。
这不是孤例。2025年上半年,民营医疗机构日均倒闭超1家,注销数量同比激增47%,超八成机构深陷亏损泥潭。曾经依靠医保红利快速发展的民营医院,如今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一、医保基金监管的“史上最严时代”
2025年,医保监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格程度。大数据“天眼”下,医疗服务行为几近“裸奔”,诊疗服务与医保收费记录不符已成为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甚至骗保的证据。
2024年国家医保局启动的飞行检查覆盖全国,截至2024年追回违规医保资金275亿元,罚款金额动辄数百万起步。广东某民营医院因虚假诊疗被罚5895万元后直接破产。
民营医院对医保的依赖程度令人震惊。据《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统计显示,2018年医保收入占非公立医疗机构收入的比重超过70%。大多数民营医院都是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发展一起成长起来的,通俗一点就是被医保给“喂”大的。
“在新医保时代,医疗机构合法合规经营才是长久活下去的王道。”医疗政策研究专家徐毓才表示。
二、物业租金与人力成本的双重挤压
除了医保监管趋严,民营医院还面临持续上涨的运营成本。以成都一家倒闭的医院为例,房租占成本的30%,1000㎡的底商租金从2019年的80万涨到2024年的120万。
人力成本更是大幅上涨,主治医生年薪从30万涨到45万,加上药品耗材进价高,毛利率从40%跌到20%。
民营医院为争夺医疗人才,不惜砸下重金。但与此同时,民营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占比不足公立医院的1/3,人才流失率高达公立医院的2.5倍。
供应链成本失控也成为压垮众多医院的“隐形杀手”。民营医院议价能力薄弱,单体医院采购规模小,耗材成本占比高达运营成本的30%-50%,却无法获得厂商的价格折让。
为缓解资金压力,民营医院普遍将供应商付款账期拉长至6-12个月,信用透支持续积累,形成恶性循环。
三、信任危机与市场分化的加剧
民营医院长期存在的信任危机是其发展的又一障碍。莆田系等民营医院以“药水经济”起家,衍生出手术台加价、骗保诈保等乱象。2024年河北省卫健委通报,民营医院骗保案件占比达68%。
这种信任危机导致患者流向公立医院。2020年,我国医院总数中66%是民营医院,数量高达2.35万家,但其接诊人数只有公立医院的25%左右。
医疗市场正加速形成“双轨制”。在公立医院,DRG控费将心脏支架价格压到700元,但患者需要排队半年;在私立特需部,加价5万元就能插队手术。
这种“保基本”与“放特需”并行的策略,表面上实现了“穷人看得起病,富人买得到服务”,实则制造了更隐蔽的阶层分化。
四、民营医院的生存法则与突围路径
面对严峻形势,民营医院亟需转型。差异化定位成为关键,深耕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公立医院覆盖不足的领域是可行方向。
深圳某民营康复医院通过专注卒中后护理,2024年床位利用率提升至85%,利润率达12%。浙江已有民营口腔连锁机构通过商保直付实现转型,种植牙项目商保覆盖率达40%。
集中采购+第三方服务是民营医院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径。某上市健康集团整合旗下29家民营医院需求,找到第三方整体配送平台,使单体医院获得集团级采购价,成本直降10%-20%。
数字化转型也成为民营医院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重庆某二甲医院引入供应链SRM系统,系统入库仅需1秒钟,有效降低库存,削减40%人力成本。
有远见的民营医院正通过拥抱长期护理保险等政策创新开拓市场。河北巨鹿县福缘居老年医养中心衔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失能老人自付费用降低至总费用的1/3。
黄石锦欣妇产医院的破产清算案例揭示了民营医院供应链成本失控的严重后果。这家曾由三甲医院专家领衔的机构,最终倒在2262万元债务之下,拖欠80名员工薪资345万元。
而那些成功转型的医院给出了希望。山东东营鸿港医院自2017年起探索医养结合模式,最终实现扭亏为盈。这些案例表明,专科化深耕与关注庞大医疗需求的老年群体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未来的医疗市场,注定属于那些真正沉下心来、专注医疗本质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