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发布《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首次将医务人员社交媒体行为纳入职业规范,明确要求医务人员需“净化‘朋友圈’‘社交圈’”,杜绝团伙行为、利益输送及不当请托。新规的出台,旨在引导医务人员规范网络言行,维护医疗行业公信力。
一、为何需“特别关照”朋友圈?三大特殊性成焦点
新规指出,医务人员的社交媒体行为具有三重特殊性:
1、身份公共性:患者及公众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远高于普通职业者,其言论易被视为权威信息,直接影响医疗群体整体形象。
2、信息敏感性:医院场景涉及患者隐私、情感脆弱点及伦理争议,任何泄露或不当评论均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3、边界模糊性:朋友圈混合亲友、同事、患者等多重关系,公私领域交叉,一句玩笑可能被解读为专业失范。
二、朋友圈“负面清单”:四大雷区严禁触碰
新规明确划定行为红线,违规者将面临纪律处分:
1、患者隐私零容忍:
禁止发布含患者身份信息(如住址、年龄、病情组合)的文字、图片或视频。
严禁公开患者容貌、身体部位影像,病例讨论需使用匿名化案例。
2、内部事务慎言:
不得抱怨领导、同事或医院政策,避免破坏团队凝聚力。
禁止讨论未公开的医疗纠纷、人事变动等敏感事件,不传播未经证实的谣言。
3、利益输送严防:
警惕任何形式的“请托办事”暗示,杜绝通过社交平台谋取私利。
4、职业形象维护:
避免长期发布负能量内容,如悲观、厌世言论。
不参与政治、宗教等极端敏感话题的激烈争论。
慎晒个人生活,防止炫富、不雅言行削弱专业信任。
朋友圈“正面指南”:安全分享塑造温暖形象
 
三、新规鼓励医务人员通过积极内容传递正能量:
1、职业荣誉感展示:
分享治愈案例(隐去隐私)、学术会议心得或医学科普知识,展现专业素养。
2、真实自我表达:
记录阅读、运动、旅行等兴趣爱好,传递热爱生活的态度。
适度流露对家人的情感,增强人际亲和力。
3、安全分享技巧:
工作场景需模糊处理人物信息,确保无法追溯至具体患者或事件。
 
四、新规意义:为网络言行提供“导航图”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规并非限制医务人员个人自由,而是为其在复杂网络环境中提供行为指引。“无论在手术台前还是屏幕后,医务人员的身份始终不变。规范朋友圈言行,既是保护患者权益,也是维护行业尊严。”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社交媒体普及,医务人员的网络影响力日益增强。新规的出台,有助于引导行业形成健康、专业的网络文化,进一步夯实医患信任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