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伪造的公章,将中国顶尖医疗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卷入学术诚信风波。10 月 10 日,举报人肖某某公开举报材料称,华西医院原肾脏病研究所博士后冯某某通过伪造校外专家单位公章,伪造《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专家鉴定表》,于 2023 年 12 月顺利出站。事件曝光后迅速引爆学术圈与舆论场,华西医院 10 月 11 日的回应虽明确启动调查,却因未披露细节引发更多追问。
 
此次造假风波的核心指控直指 "学术诚信与法律底线双重失守"。据举报人公开的实名举报信显示,当事人冯某某拥有完整的华西教育背景,2008 年起先后在华西临床医学院获得本科、博士学位,2021 年进入肾脏病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按照四川大学规定,博士后出站需提交经校外专家签字并加盖其所在单位公章的鉴定表,这一环节本是保障学术质量的关键防线。但举报信称,冯某某于 2023 年 11 月 26 日委托他人伪造某校外专家所在单位公章,次日即将造假材料提交至华西医院人力资源部,仅 16 天后便完成全部出站手续。
更令人震惊的是,举报人透露此次公开举报实属 "无奈之举"。其丈夫张某作为华西医院员工,已于 2025 年 9 月 16 日通过企业微信向院党委书记、院长等实名举报相关线索,9 月 18 日还当面递交材料,但未获实质性反馈。此外,举报信还提及冯某某过往争议:2022 年 12 月曾因在朋友圈发表不当言论引发舆情,当时就有网友质疑其论文涉嫌学术不端,且其在职期间还存在定位打卡造假等问题,相关证据已于 2024 年 7 月提交医院党委。
事件曝光后,华西医院于 10 月 11 日通过媒体回应称,学校及医院对此高度重视,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将配合学校纪检监察机构依法依规调查处理。这一回应虽表明了处理态度,但未能解答舆论聚焦的核心疑问:伪造公章为何能通过层层审核?9 月的初次举报为何未被及时处置?造假行为是否仅局限于出站材料?
学术圈对此事的反应尤为强烈。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科研管理者指出,博士后出站评审是学术把关的重要环节,校外专家鉴定表需 "签字 + 公章" 双重确认,本应形成有效制衡。冯某某造假材料能顺利通过审核,要么是审核人员未履行核验义务,要么是公章伪造水平足以以假乱真,无论哪种情况都暴露了流程漏洞。更值得警惕的是,冯某某 2024 年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不少科研人员呼吁对其过往论文、科研项目开展全面倒查,排查是否存在系统性学术不端。
从法律与制度层面看,此次事件已超出单纯学术不端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涉嫌刑事犯罪,最高可处三年有期徒刑。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明确规定,"提供虚假材料获得出站资格" 及 "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弄虚作假" 均需予以退站。若举报内容属实,冯某某不仅面临学术生涯终结,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公众的热议更指向顶尖医疗机构的监管责任。华西医院作为国内综合实力顶尖的医院,其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的院训广为人知,此次造假事件被网友质疑 "砸了金字招牌"。有网友发问:"连公章真伪都无法核验,如何保障科研数据的真实性?" 也有声音担忧,若对此类行为处置不力,可能引发 "破窗效应",损害整个医学科研领域的公信力。
截至发稿,冯某某目前就职的上海某公司未回应媒体问询,涉事校外专家及单位也未公开表态。华西医院专项工作组尚未披露调查进展,但明确表示将依法依规处理。业内人士建议,调查需重点厘清三大问题:一是公章伪造的具体过程及参与人员;二是出站审核各环节的责任划分;三是对前期举报未回应的原因作出说明。
此次风波再次敲响学术诚信警钟。近年来,从论文数据造假到项目申报舞弊,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而博士后群体作为科研中坚力量,其诚信底线更需坚守。医学科研关乎生命健康,容不得丝毫造假。公众期待华西医院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不仅对涉事人员严肃追责,更能深挖制度漏洞,完善审核机制,以公开透明的处理结果回应社会关切,捍卫学术尊严与医疗机构的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