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点名|三甲医院医生科普遭投诉引热议,卫健委紧急叫停“自由发声”?
2025-10-20

导读:一则看似普通的患者投诉,经央视报道后,将三甲医院医生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的边界问题推至风口浪尖。是科普还是变相营销?是知识普惠还是利益驱动?事件引发连锁反应,据传卫健委已下文要求规范医务人员网络发声,一场关于医学知识传播与行业监管的深刻讨论正在展开。

 

一、 事件缘起:一条投诉引发的舆论风暴

2025年9月,北方某知名三甲医院的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医生(化名),收到了一份来自医院监察部门的“谈话通知”。起因是医院接到患者投诉,称李医生在其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短视频平台账号中,在科普心血管健康知识时,存在“变相推荐特定品牌保健品”的嫌疑。

 电话.jpg

投诉信中提到,李医生在一期题为《守护心血管的几大法宝》的短视频中,在讲解了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后,话锋一转,展示了一款进口鱼油胶囊,并提及“一些高纯度的Omega-3补充剂对调节血脂有辅助作用”,虽未直接说出品牌名,但其镜头特写和包装描述足以让观众轻易识别出具体产品。投诉者认为,此举是利用专业身份为商业产品背书,误导患者。

 

这本是一起常见的医疗投诉,但事件随后发生转折。央视某档调查类节目以“医生科普,边界何在?”为题,报道了当前医学科普领域的乱象,其中引用了李医生的案例(隐去姓名单位)作为探讨的切入点。节目的核心质疑在于:当科普与商业的界限变得模糊,患者该如何信任医生的纯粹初衷?

 

央视的报道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舆论迅速分裂为两派:一派坚决支持患者投诉,认为医生利用公信力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暗示都不可接受;另一派则为李医生鸣不平,认为其科普内容总体严谨有益,不应因个别细节被“上纲上线”,否则将寒了广大愿意做科普的医者之心。

 

二、 深层次矛盾:科普热情与监管盲区的碰撞

李医生的遭遇并非孤例。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一批“医生网红”应运而生。他们凭借专业背景,将复杂的医学知识通俗化,赢得了大量粉丝,客观上促进了健康知识的普及。然而,繁荣背后,乱象也随之滋生:

 

“科普”变“营销”:部分医生在内容中植入产品,从医疗器械、保健品到护肤化妆品,甚至直接引流至私立医疗机构。

夸大效果吸引流量:“一招降血压”、“彻底根治”等标题党言论博取关注,违背医学严谨性。

贬低同行抬高自己:通过评价其他治疗方案或医生,间接凸显自身技术的“优越性”。

患者隐私边界模糊:为增加内容吸引力,未经充分处理便分享病例细节,存在泄露隐私风险。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患者利益,也侵蚀了医疗行业的整体公信力。问题的核心在于,现有的医疗机构和行业监管条例,主要针对的是线下诊疗行为,对于医生在线上平台的个人言论和科普活动,存在巨大的监管盲区。医院对于本院医生在网上的“个人行为”,往往难以有效约束,除非引发严重纠纷或舆情。

 image.png

三、 卫健委“紧急叫停”?消息人士透露监管正在收紧

在央视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后,有消息称,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内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规范和加强医务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医学知识科普的管理,被外界解读为“紧急叫停自由发声”。

 

据接近监管层的消息人士透露,卫健委的指导精神并非“一刀切”禁止科普,而是旨在划定红线、明确责任、规范行为。核心要求可能包括:

 

主体责任归位:医务人员所在医疗机构需承担主体责任,对以其名义或利用其职业身份进行网络科普的内容加强审核与管理。

内容边界清晰:严禁在科普中推荐或变相推荐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等任何商品或服务;严禁发布未经科学验证的医疗信息;严禁通过贬低他人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

利益冲突申报:要求医生明确披露任何可能与科普内容存在的利益关联(如与所提及产品生产商存在合作、代言等)。

隐私保护强化:使用病例必须进行脱敏处理,确保不泄露患者隐私。

 

某省级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专业、权威、普惠的医学科普,但必须坚决遏制打着科普旗号的商业营销和行为。目的是净化网络环境,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同时也是对守法医生的保护。”

 

四、行业震荡与未来走向:合规科普时代来临

这一潜在的监管动向,已在医疗界和科普圈引发强烈反响。

“正规军”迎来机遇:一些由医院官方主导、团队化运作的科普账号认为,监管趋严将淘汰掉不规范的个人行为,有利于内容生态的良性发展,使真正优质、纯粹的科普脱颖而出。

个人医生面临转型:依赖流量变现的“医生网红”可能需要彻底调整内容方向,剥离商业元素,回归知识分享的本源。如何平衡科普投入与回报,成为他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平台责任加重: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需要建立更有效的审核机制,配合监管要求,对违规的医疗科普内容进行识别和处理。

 

未来,医学科普可能会呈现以下趋势:

机构化、平台化:科普将从医生的个人行为,更多转变为医院、学会等机构组织下的规范化行为。

内容更严谨:脚本审核、法律顾问将成为科普内容生产流程的标配。

商业模式重构:知识付费、版权合作或医院内部的激励措施,可能取代商业广告,成为支持医生持续创作的主要动力。

 二维码.jpg

结语

从一起个体投诉到可能引发的全行业规范,李医生事件折射出在信息时代,医学知识传播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模式。监管的介入,并非意在扼杀医学科普的活力,而是为了划定清晰的赛道,让科普回归“普及知识、惠及民众”的初心。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在拥抱新媒体的同时,唯有坚守专业伦理和底线,将患者利益置于首位,方能在变革中行稳致远,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与信任。一个更加清朗、专业、可信的医学科普环境,值得所有人期待。

公众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