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磅调查:医美行业三大乱象浮出水面
近日,人民网独家报道揭露医疗美容行业存在的“黑机构”“黑医生”“黑产品” 三大乱象陷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报道中涉及的某医美机构因严重违规操作,已被监管部门重罚超200万元,并责令停业整顿。此次曝光将医美行业隐藏的消费风险再次推至聚光灯下。
 
起底三大陷阱,你可能正在踩坑!
陷阱一:“黑机构”无证经营,手术室竟是“化妆间”
涉事机构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开展注射美容、激光手术等医疗项目。
真实案例:某“美容院”伪装成医疗诊所,在简陋环境中进行抽脂手术,导致患者感染休克。
识别技巧:正规医美机构必须悬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手术项目需在卫生部门备案。
陷阱二:“黑医生”滥竽充数,7天速成“专家”
行业内充斥非医疗背景人员经短期培训后冒充医师,甚至出现“护士变主刀医生”的荒唐案例。
数据警示: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统计,非法从业者占比高达70%以上。
验证方法:通过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医生执业信息,确认其是否具备《医师资格证书》和《美容主诊医师备案》。
陷阱三:“黑产品”来源不明,假货直接注入脸
走私针剂、假冒仪器泛滥,部分机构使用未获NMPA批准的水光针、溶脂针,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触目惊心:药监部门查获的“热玛吉”设备中,假冒产品占比超过40%。
避坑指南:扫描药品二维码验真伪,要求机构出示产品报关单和授权证书。
重拳整治!罚没200万仅是开始
本次曝光的涉事机构因违规使用麻醉药品、虚构医生资质、销售假药械等行为,被依法重罚。监管部门强调,将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法机构实施联合惩戒。今年以来,全国已查处医美违法案件近万起,释放出“零容忍”监管信号。
必备自救攻略:六步避开美丽陷阱
第一步:资质核验“三查三看”
查机构:核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是否包含“医疗美容科”;
查医生:确认医生执业范围是否为“医疗美容”,并具备6年以上相关临床经验;
查产品:登录药监局官网查询药品器械注册信息。
第二步:警惕“白菜价”诱惑
远低于市场价的“光子嫩肤99元”“超声炮999元”等多为引流噱头,后续常通过附加收费牟利。
第三步:合同细节逐字确认
要求明确写入操作项目、使用产品名称和型号、医生姓名、售后责任等,拒绝口头承诺。
第四步:术前录像留证
在签署知情同意书时,可要求全程录音录像,确保医生充分告知风险。
第五步:索要票据凭证
妥善保留病历、处方、收费票据,作为维权关键证据。
第六步:维权渠道牢记于心
遭遇纠纷可立即拨打12315或12320投诉,同时通过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官网“患者投诉平台”举报。
行业变革在即,理性变美成主流
随着《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等新规落地,行业将迎来更严格监管。专家建议,消费者应树立“医疗美容本质是医疗行为”的认知,选择机构时重安全优于比价格,切勿盲目跟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