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调查暗访】医美“渠道佣金”黑幕曝光:返佣高达70%,顾客成待宰“肥羊”!
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近日播出深度调查,揭露医疗美容行业“渠道佣金”乱象。记者暗访发现,部分医美机构支付给渠道中介的佣金比例高达50%-70%,而这些成本最终通过虚高价格、过度医疗等方式转嫁给消费者。这条灰色产业链不仅推高医美价格,更诱发过度医疗、医疗安全等问题。
暗访直击:美容院成医美“猎头”,佣金明细触目惊心
在北京一家高端美容院里,央视记者以寻求合作的名义,见到了医美渠道经理张女士(化名)。她的手机里存着详细的“佣金表”:
注射类项目:玻尿酸、肉毒素等,佣金比例50%-60%
手术类项目:眼综合、鼻综合等,佣金比例50%-70%
皮肤类项目:热玛吉、超声炮等,佣金比例40%-50%
我们这是‘三级分销’,介绍人、美容院、渠道经理都能分钱。张女士直言不讳,最后到顾客身上的价格,可能是成本的5-10倍。
更令人震惊的是,为获取高额返点,部分美容院会刻意制造“容貌焦虑”,诱导客户进行不必要的医美项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有的客户本来只想打除皱针,最后被说服做了全套面部提升,花费超过20万元。
 
佣金驱动下的医疗乱象:过度医疗成行业潜规则
高额佣金直接导致医疗行为扭曲。记者暗访发现,某医美机构对渠道客户实施“特殊对待”:
1. 价格歧视严重
同一项目,渠道客户价格比直客高出30%-100%。例如某品牌肉毒素,直客价2000元/支,渠道客户需支付3500元。
2. 过度医疗泛滥
为赚取更高佣金,医生被要求“开发需求”。“能开3支玻尿酸绝不开2支”,能做手术就不推荐注射,成为内部潜规则。
3. 病历造假普遍
为规避监管,机构会准备两套价格方案,虚假病历应付检查,真实账单另行制作。
北京某三甲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指出:当医疗决策被销售佣金主导时,医疗安全底线将荡然无存。
佣金链条背后的利益共同体:美容院、渠道、医生形成“铁三角”
调查显示,医美渠道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上游:美容院、网红经纪公司、社交媒体“医美博主”等充当渠道方,负责引流客户。
中游:专业渠道代理公司,负责培训美容师话术,制定分销方案。
下游:医美机构按业绩给渠道返点,部分医生也能获得提成。
这是一个封闭的利益共同体。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舆情信息部主任孔晓表示,渠道方要的是高返点,机构要的是客源,最终成本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消费者成最终受害者:多花钱还面临安全风险
高佣金模式直接损害消费者权益:
经济负担加重:本可花费2万元的项目,因渠道加价需支付4万-5万元。
医疗风险提升:为尽快“回本”,机构可能使用廉价替代材料,缩短治疗间隔。
维权困难重重:因涉及中间人利益,消费者往往被多方“踢皮球”。
28岁的李女士向记者哭诉:“在闺蜜介绍的美容院做了鼻综合,花了8万元,结果感染化脓。找机构理论,他们推说是我个人体质问题。”
 
监管重拳出击:多部门启动专项整治
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迅速行动:
卫生健康部门:将重点查处医美机构“账外账”、“小金库”等违规资金操作。
市场监管部门:严查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税务部门:加强对医美机构发票开具、现金管理的稽查。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已发布紧急通知,要求会员单位自查自纠渠道佣金问题。协会会长张斌表示:将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机构实行行业联合惩戒。
专家建议:打破信息不对称是关键
面对乱象,专家建议消费者:
选择正规机构:核实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生资质,优先选择公立医院。
直接到店咨询:避免通过中间人预约,切断佣金链条。
理性看待宣传:不轻信“熟人介绍”,对过度推销保持警惕。
医美的本质是医疗,不是普通消费。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强调,当推荐医美项目的人能拿到50%回扣时,所谓的‘专业建议’已经变质。
记者观察:医美行业亟待刮骨疗毒
央视此次调查撕开了医美渠道佣金黑幕的一角。在颜值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医美行业回归医疗本质,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医疗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唯有打破灰色利益链条,建立透明、规范的市场秩序,才能让爱美人士不再成为待宰的“肥羊”,真正实现美丽与健康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