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举!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新模式释放哪些信号?
2025-10-27

2025 年中央财政累计下达 115.08 亿元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叠加地方配套资金超 30 亿元的投入力度,标志着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新模式正式落地。与以往 “大水漫灌” 式拨款不同,此次补助以 “示范项目引领 + 精准定向支持” 为核心,在资金投向、分配机制和配套改革上实现多重突破,释放出医疗体系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鲜明信号。

财政托底强化公益属性,破解 “逐利冲动” 难题

电话.jpg

新模式最突出的变化是将补助与公立医院公益属性深度绑定。2025 年两批中央补助资金均明确要求聚焦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强化公益属性” 等核心目标,打破了过去 “重投入轻导向” 的弊端。以河南洛阳为例,11.1 亿元补助资金中专门划出 30% 用于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动医疗费用增幅控制在 3% 以内,从根源上抑制医院过度创收的冲动。

 

更具突破性的是 “两个允许” 政策的落地保障。此次补助明确将部分资金用于完善医务人员薪酬体系,逐步提高固定收入占比。在广西梧州 10.05 亿元补助预算中,2.43 亿元专项支持 “体现技术劳动价值的薪酬改革”,破解了长期以来医务人员收入与医疗创收挂钩的利益羁绊,为回归 “以患者为中心” 的服务本质扫清障碍。这种 “公益导向 + 薪酬保障” 的组合拳,从制度层面巩固了公立医院的公益底色。

 

精准滴灌补短板,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补助资金的 “靶向性” 显著增强,成为推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抓手。从中央到地方,补助重点清晰指向三个领域:市县级公立医院诊疗能力提升、智慧医院建设和基层医疗扩容。在 115.08 亿元中央资金中,超 60% 用于支持传染病、急诊急救、儿科等薄弱专科建设,填补县域医疗服务空白。

 

地方实践更凸显这一导向。厦门 13 亿元补助资金中,40% 投向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项目,通过建设区域医疗高地带动基层能力提升;河南洛阳明确提出 2027 年县域内就诊率达 78% 的目标,将补助资金与基层诊疗量占比挂钩。这种 “抓两头带中间” 的投入策略,打破了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格局,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让患者 “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 的愿景逐步落地。

 image.png

数字化赋能管理,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转型

智慧医院建设成为补助资金的重点投向,标志着公立医院发展模式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效益” 转型。2025 年中央补助明确要求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 “三位一体” 建设,各地纷纷出台具体落地措施。南京将补助资金的 25% 用于互联网医院建设,实现远程会诊、在线复诊等服务全覆盖;重庆涪陵则通过数字化改造,将平均住院日缩短至 8 天以内。

 

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服务效率,更重塑了医院管理模式。厦门通过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医疗费用精准监管,不合理收费投诉量同比下降 40%;洛阳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化科室布局,重点专科接诊能力提升 30%。补助资金对数字化的倾斜,实质上是推动公立医院建立现代化运营体系,通过技术赋能实现降本增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多元投入 + 绩效挂钩,建立可持续保障机制

新模式在资金筹措和管理上实现双重创新,构建起 “中央引导、地方配套、多元补充” 的投入体系。在广西梧州的 10.05 亿元预算中,中央、自治区、市县财政分别承担 5 亿元、1.26 亿元和 1.36 亿元,同时吸引社会资金 2.43 亿元,形成多方合力。这种多元投入机制有效缓解了单一财政压力,为改革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更关键的是建立 “绩效导向” 的资金分配机制。中央补助明确要求对示范项目实施 3 年周期考核,根据医疗费用控制、基层服务提升等指标动态调整资金拨付。河南洛阳将 30 项重点任务细化为可量化指标,未达标的项目将扣减后续补助,倒逼医院将资金用在 “刀刃上”。这种 “投入看绩效、考核定分配” 的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真正发挥撬动改革的作用。

 

从医美行业渠道佣金乱象折射出的医疗逐利问题,到公立医院补助新模式强调的公益回归,不难看出医疗体系改革的核心逻辑:让医疗服务远离利益陷阱,回归本质价值。此次财政补助新模式的落地,既是破解医院回款难、薪酬低等现实困境的 “及时雨”,更是推动医疗体系向公益化、均衡化、高质量化转型的 “破冰船”。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一个更公平、高效、可及的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公众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