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魅力征服欧洲:意大利医生主动学普通话,深耕东方医学智慧
2025-10-31

d3b99cb416e09916cda3f7bcc40ef514_52bc8fd62c201cee75e1032e1c6dc5275ee098bb.png

一、洋医生逐梦岐黄:普通话里的中医情缘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诊室里,意大利籍博士马思默正用流利的普通话与患者沟通病情,指尖熟练捻动银针。“‘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经络理论我练了上百遍才敢在临床用。” 他笑着展示手机里的中医典籍笔记,每页都标注着意大利语注解与普通话发音标注。从 2013 年携家带口赴华深造,到如今成为毛里求斯中医诊所的主治医生,马思默用九年光阴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双重鸿沟。

 

这位意大利医生的选择并非个例。近年来,意大利掀起 “中医热”,仅佛罗伦萨一地就有超过 300 名西医主动学习普通话,报名参加中意合办的中医培训班。他们不仅要攻克《黄帝内经》等典籍的文言翻译,还要掌握针灸、推拿等实操技能,甚至有人专门赴华拜师学艺。“中医的整体观让我重新理解医学,而普通话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罗马家庭医生劳拉・罗西的话道出了众多学习者的心声,她已连续三年参加杭州的中医研修班,能熟练运用 “望闻问切” 为患者辨证施治。

 电话.jpg

二、从文化认同到临床落地:中医出海的欧洲实践

中医在意大利的传播,正从猎奇式关注转向系统化发展。数据显示,目前意大利已有 12 所高校开设中医相关课程,50 余家中医诊所实现医保对接,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失眠等慢病的有效率得到当地卫生部门认可。马思默在毛里求斯的诊所就是典型缩影 —— 他将中医针灸与意大利传统康复疗法结合,针对非洲当地高发的骨关节疾病研发特色疗法,开业一年接诊量突破 2000 人次,其中 80% 为当地居民。

 

这种 “在地化创新” 成为中医出海的关键路径。在米兰,中医诊所推出 “中西医联合门诊”,意大利医生与中国中医师共同坐诊,用普通话沟通病例、制定方案;佛罗伦萨的中医馆将中药方剂与意大利草本疗法融合,开发出适合欧洲人饮食习惯的药食同源产品。正如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晓辉所言:“中医出海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在文化交融中找到契合点,让不同背景的人都能理解并受益。”

 

三、技术赋能与政策护航:中医国际化的双重动

数字技术正为中医出海扫清障碍。江西赣江新区研发的智能四诊仪,能通过 AI 技术将舌苔、脉象等中医诊断指标量化,生成多语言报告,让意大利医生无需深厚的古文功底也能精准辨证。马思默在诊所就配备了该设备,“它就像我的‘翻译官’,把中医的模糊描述变成清晰数据,当地患者更容易接受。” 此外,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完善也提供了支撑,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已颁布 119 项中医药标准,针灸穴位定位、中药饮片质量等关键领域实现全球互认。

 image.png

政策层面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等平台推动各国传统医学交流,《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南昌共识》明确提出加强信息共享与技术合作。在意大利,政府与中国高校合作建立传统医药联合实验室,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支持;中国则通过 “一带一路” 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为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洲国家培养专业人才,仅 2024 年就有超过 500 名欧洲医生来华接受中医培训。

 

四、破局与前行:中医出海的挑战与未来

尽管前景广阔,中医国际化仍面临多重考验。文化差异是首要难题,“阴阳”“经络” 等核心概念的翻译与诠释仍需完善,江西中医药大学正在建设的多语言中医药语料库,就是通过具象化表述降低理解门槛。标准不统一、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部分国家对中药的成分检测、临床数据要求与国内存在差异,需要企业进行针对性研发。

 

但趋势已然明朗。随着全球健康观念从 “治病” 向 “养生” 转变,中医 “未病先防” 的理念愈发契合国际需求。在意大利,越来越多的医院将针灸纳入术后康复方案,保险公司也开始覆盖中医诊疗费用;马思默等 “跨文化传译者” 正培养更多本土中医人才,形成可持续的传承体系。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所言:“中医出海的本质是健康智慧的共享,当更多外国医生愿意学普通话、研中医,这份千年瑰宝就能真正惠及全人类。”

 

从意大利医生苦学普通话的执着,到中医技术的数字化创新,再到国际标准的逐步完善,中医出海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银针跨越欧亚大陆,普通话架起文化桥梁,这场跨越山海的健康对话,不仅让中医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更书写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篇章。

 公众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