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民政部、国家医保局等五部门近日共同印发《关于开展医养结合促进行动的通知》,明确自2024年10月起开展为期三年的医养结合促进行动,提出到2027年末,基本建立更加完善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显著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服务供给,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这一政策被视为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举措,也将为面临发展困境的二级及以下公立医院指明转型方向。
一、政策赋能,医疗资源转向老龄化服务
《通知》系统部署了七大方面共25项具体任务,涵盖服务资源布局、服务供给拓展、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提升等内容。在优化服务资源布局方面,文件明确提出要“及时优化调整二级公立医院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引导医疗资源较丰富地区的部分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
在拓展服务供给方面,政策强调加大医保支持力度,提出到2027年底,将自愿申请且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卫生机构均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同时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上门医疗服务等收费政策,为机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这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盘活现有医疗资源,扩大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二、政策持续加码,医院转型路径日益清晰
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出台政策引导医院转型发展。2024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年版)》,明确提出支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及医养结合服务。
更早之前,2022年12月印发的《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22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均从不同角度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向康复、护理机构转型。
政策导向日益明确:推动部分公立医院从传统诊疗服务向老年健康服务领域转型发展,这既是对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回应,也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
三、地方实践先行,转型模式多样化
在政策引导下,多地已积极开展医疗机构转型实践。上海市是全国较早探索医院转型的地区之一。2012年,杨浦区老年医院开始向康复医院转型,2017年正式挂牌“同济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成为全国首家由二级公立医院整体转型为三级标准的康复医院。
近期,更多地区加入转型行列。2025年7月,天津市第一医院宣布将逐步向现代化三级康复医院转型,通过整合学科资源,组建五大康复中心,推进临床康复一体化建设。
北京市自2016年起分批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转型康复医院,截至2025年2月,中关村医院正式由二甲综合医院转型为三级康复医院。至此,北京市已有超过12家公立医疗机构完成康复转型。
在地方实践中,转型模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整体转型为康复医院,也有保留综合医院功能同时重点发展康复特色;既有二级医院转型,也有三级医院调整发展方向。这种多样化探索为全国范围内推进医院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机遇与挑战并存,转型需系统推进
医疗机构向医养结合方向转型既面临机遇,也需应对诸多挑战。从机遇看,老龄化社会带来持续增长的服务需求,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医保支付逐步完善,为转型机构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
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人才培养是首要难题,康复、护理等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服务模式需要创新,如何实现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仍需探索;绩效考核体系需要调整,以适应服务定位的变化。
成功转型需要系统推进。医疗机构需根据区域人口结构、疾病谱、医疗资源分布等因素,科学确定转型方向和路径;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适应老年健康服务需求的 multidisciplinary 团队;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链整合。
随着医养结合促进行动的深入推进,预计将有更多医疗机构加入转型行列,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