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利剑出鞘:转型期医院腐败案密集曝光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集中通报多起医疗系统腐败案件,其中医院转型期的权力寻租问题引发社会高度关注。通报显示,2025 年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已查处医养结合领域腐败案件 117 起,涉案金额超 3.2 亿元,多名医院院长、采购负责人因在转型改造、设备采购、医保资金使用等环节涉嫌利益输送被立案审查调查。
 
此次曝光的典型案例中,东部某省一家正在转型为康复医院的二级综合医院原院长张某的违纪事实尤为突出。通报披露,张某在医院 1.5 亿元转型改造项目中,通过指定招标代理机构、量身定制招标参数等方式,为关联企业 “量身铺路”,非法收受回扣 2100 万元,导致医院康复设备采购价格较市场均价高出 40%,部分康复病区建设因偷工减料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张某还在医保定点申报中弄虚作假,虚构康复服务数据套取医保基金 380 万元。目前,张某已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类似案件在多地均有发生。中部某省会城市一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某,在转型打造 “医养服务枢纽” 过程中,利用新增护理床位、采购康复器械的职权,先后收受供应商财物 86 万元,导致一批不合格康复床垫流入养老专区,多名老人使用后出现皮肤过敏问题。截至目前,当地已追回全部涉案财物,不合格器械被依法销毁,李某被采取留置措施。
风险聚焦:转型期三大腐败高发环节透视
梳理通报案例可见,医院在向康复医院、护理院转型的关键阶段,腐败风险集中暴露在三大领域,与医养结合政策落地的核心环节高度重合。
工程改造与设备采购成 “重灾区”。医院转型中涉及的病区改扩建、康复器械采购等项目资金密集,且部分二级医院转型缺乏成熟监管经验,容易出现权力寻租。中纪委办案人员指出,部分医院负责人通过 “化整为零” 拆分项目规避招标,或在设备参数中设置 “专属条款”,为特定供应商打开方便之门,如某转型医院采购的智能康复机器人,实际成本不足 80 万元,最终合同价却高达 190 万元。
医保资金沦为 “唐僧肉”。随着 12 类医养服务纳入医保支付,部分转型机构动起 “歪脑筋”。通报显示,有的医院通过虚构上门医疗服务、重复收取康复治疗费用等方式套取医保资金;有的则将非医保项目包装为 “康复辅助服务” 违规报销,如西部某转型护理院将保健品费用计入 “营养康复费”,半年内套取医保基金超 200 万元。
人事调整与资质申报暗藏猫腻。转型期医院学科整合、人才引进频繁,部分岗位竞聘成为利益交换的 “幌子”。通报披露,某省一家三级医院在组建老年医学科时,副院长王某收受竞聘者财物,将缺乏康复专业背景的人员破格录用为科室副主任;另有医院通过贿赂评审专家,在医保定点资质申报中隐瞒服务缺陷,违规纳入医保体系。
监管加码:反腐与政策落地同频共振
针对转型期腐败问题,纪检监察机关与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已启动协同整治行动,构建 “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严惩” 的全链条防线。
在制度层面,国家卫健委结合《全国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行动计划》要求,于近期印发《医养结合机构转型期廉政风险防控指引》,明确工程招标、设备采购等 10 类高风险环节的操作规范,要求转型医院必须成立由职工代表、纪检人员组成的监督小组,全程参与重大项目决策。医保部门则升级智能监控系统,对康复治疗次数、上门服务频次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今年已通过系统预警查处异常机构 62 家,追回医保基金 1.3 亿元。
地方层面的整治行动同步推进。上海市针对康复医院转型开展专项巡察,对 12 家转型机构进行 “穿透式” 检查,发现并整改招标程序不规范、内控机制缺失等问题 47 个;天津市建立 “医院转型廉政档案”,将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信息全程留痕,对存在腐败问题的机构实行 “一票否决”,已取消 3 家机构的医养结合示范资格。
中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聚焦医养结合政策落地中的腐败问题,深化 “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督促医疗机构完善内控机制,确保转型资金用在 “刀刃上”,让老年人在政策红利中真正受益。目前,全国已开展医养结合领域专项巡视巡察 28 轮,推动建立健全制度规范 136 项,新一轮针对县域转型医院的专项督查已全面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