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部门联合启动非法救护车专项整治行动 剑指“黑救护”乱象
中国北京时间2025年11月3日 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及国家疾控局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法救护车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宣布自2025年10月起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黑救护”及救护车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保障群众生命健康权益。
整治范围:全链条覆盖“黑救护”与正规救护车
此次专项行动明确两大整治对象:
登记注册为“救护”类的机动车辆:包括用于院前急救、转运伤病员、突发疫情处置、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及运送血液、疫苗等特殊物品的专业车辆。
非法“黑救护”车辆:即未登记为救护车但从事院前急救或医疗照护转运服务的非专业车辆,此类车辆常通过伪造标识、超范围执业等方式牟利,严重威胁患者安全。
四大核心任务:清查、严管、打击、疏导
1. 全面清查救护车底数
地方卫健部门将联合公安交管部门,依托“全国救护车动态数据库”对救护车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核查车辆注册、注销情况及长期跨区域运营的救护车,实时更新数据库信息。例如,某省曾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名下存在已注销但未销户的“僵尸救护车”,此类车辆易被非法利用。
2. 强化救护车全流程管理
责任主体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健全救护车管理制度,严禁私自改装、出租、出借或挂靠经营。
技术赋能监管:推动救护车加装定位装置,实现实时追踪与调度,并开通社会查询功能。患者可通过扫描车身二维码获取车辆所属单位、编号及投诉电话。
规划与动态调整:根据人口、医疗资源分布及急救需求,科学规划救护车数量,避免资源闲置或短缺。
3.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黑救护”零容忍:对未取得资质擅自从事急救服务、伪造救护车标识、超范围执业等行为,依法扣押车辆并处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价格与交通违法整治:严查救护车乱收费、违规使用警灯警报、未执行紧急任务时违反交通规则等行为。
深挖利益链:对与“黑救护”勾结、出卖患者信息或提供保护伞的机构及个人,依法严惩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
4. 疏堵结合化解供需矛盾
针对医疗照护转运需求激增的现状,行动提出: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合规企业提供非急救转运服务,逐步统一全国医疗照护服务号码,建立调度平台规范管理。
明确服务边界:区分医疗照护转运与无障碍出行服务,后者由公共交通或商业出行平台提供,避免资源错配。
三阶段推进:自查、整治、总结
自查自纠阶段(2025年10月-12月):各地完成救护车底数核查,建立问题台账。
集中整治阶段(2026年1月-6月):开展路面执法、线索核查及跨部门联合行动,重点打击“黑救护”及其衍生犯罪。
总结提升阶段(2026年7月-9月):评估成效,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部门协同与社会共治
公安部:更新车辆性质标识,建立“黑名单库”,强化路面执法。
交通运输部:受理投诉举报,配合查处非法营运。
市场监管总局:规范价格行为,打击虚假宣传。
卫健部门:牵头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定期公开整治进展。
同时,行动呼吁公众通过官方渠道举报“黑救护”,对查实线索给予奖励,形成全社会监督合力。
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黑救护”现象频发,部分非法车辆通过低价揽客、伪造资质等手段抢占市场,导致患者延误治疗、信息泄露甚至生命危险。此次六部门联合行动,旨在通过“技术+制度+执法”三重保障,构建救护车管理长效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救护车是生命通道,绝不容许被非法利益侵蚀。我们将以最严标准、最实举措推进整治,让每一辆救护车都成为群众信赖的‘生命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