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疗保障局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超量开药智能监管工作的通知》,部署构建全国统一的医保药品智能监管体系,明确列出三个阶段实施时间表,剑指医保药品倒卖回流乱象。根据通知要求,2026年12月底前将实现对重点监测易倒卖回流医保药品的智能监管全覆盖。
 
三阶段推进,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
通知提出了清晰的三个阶段实施路径:2025年12月底前,全国智能监管改革试点地区需率先将至少50种重点监测易倒卖回流医保药品纳入智能监管范围;2026年6月底前,全国各省份至少将100种重点药品纳入监管;2026年12月底前,最终实现重点药品智能监管全覆盖。
"这种倒金字塔式的推进方式,体现了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监管思路。"医保研究专家分析称,选择从试点地区开始,有助于积累经验、完善规则,为全国推广奠定基础。
重点监测的药品主要集中于慢性病用药、抗肿瘤药物等高价医保药品,这些药品在现实中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形成"开药-回收-再销售"的灰色产业链。
技术赋能,构建智能监控天网
此次智能监管的核心在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智能监控系统。系统将实现对参保人员就医行为和药品流向的实时监控,自动识别超量开药、重复开药等异常行为。
"系统会设置药品使用阈值,当患者在一定时间内配药量超过临床常规需求时,将自动触发预警。"一位参与系统开发的工程师透露,系统还能通过比对全国数据,识别跨机构、跨地区反复开药的行为。
智能监管系统将实现数据筛查、提醒预警、查处惩治三个环节的有效衔接。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向医保部门、医疗机构和医师发出分级预警,提醒其关注相关患者的用药情况。
遏制倒卖,保障基金安全
药品倒卖回流不仅导致医保基金流失,更可能使药品脱离专业储存环境,影响药品质量,甚至被篡改有效期后重新流入市场,给患者用药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一些药贩子通过回收医保药品,更换包装、篡改有效期后再次销售,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智能监管系统,医保部门能够精准识别异常开药行为,从源头上遏制药品倒卖。系统还将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规的医疗机构、医师和参保人员实施重点监控。
平衡监管与保障,避免"一刀切"
通知特别强调,要兼顾监管效率与患者便利,避免因过度监管影响正常就医。智能监管系统将考虑特殊疾病、特殊情况患者的合理用药需求,设置例外情形。
"对于肿瘤、精神病等特殊疾病患者,长期用药是治疗需要,不能简单视为异常。"医保局要求各地在实施中细化规则,确保确需用药的患者不受影响。
此外,系统还将建立异议申诉机制,参保人员或医疗机构对监管结果有异议时,可通过便捷渠道提出申诉,医保部门将及时复核并反馈结果。
随着智能监管系统的全面建立,医保基金监管将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事中监控转变,形成全流程监管闭环。这一系统不仅有助于保障基金安全,更将净化医药市场环境,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救命钱",智能监管为其加上了一把"安全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