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刚过半,全球半导体行业已掀起新一轮并购风暴。AMD、高通、英伟达等巨头在短短几个月内密集出手,十天内AMD连收三家企业,高通斥资24亿美元(约172亿元人民币)拿下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lphawave,国内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更是达成超千亿的换股合并案。这场席卷中外的"买买买"浪潮,直指AI算力、汽车电子、光子芯片等关键技术高地,产业格局正被资本力量加速重构。
2025年半导体并购关键数据
24亿美元
高通收购Alphawave金额
1159亿元
海光信息换股合并金额
3家公司
AMD十天内连续收购
4000亿元
合并后新公司市值
巨头抢滩,十天三购的AI军备竞赛
"老二"AMD不想再当配角了。面对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的绝对优势,AMD在5月底到6月初的十天内连续收购三家技术公司:加拿大的Untether AI、美国的编译器团队Brium,以及硅光子企业Enosemi。这套组合拳覆盖了从硬件架构、软件编译到芯片互连的完整链条。
Untether AI的"近内存计算"芯片能在75瓦低功耗下实现每秒2千万亿次运算,专攻高效推理场景,直击英伟达高功耗GPU的软肋。Brium的编译器技术则像芯片"翻译官",能将复杂AI模型转化为高效指令,预计让AMD的MI300系列GPU性能提升30%。而仅有16人的Enosemi,其光子芯片技术用光信号替代传统电路,数据传输速度更快、能耗更低,破解了AI集群的"互连瓶颈"。
英伟达同样在查漏补缺。4月收购GPU租赁平台Lepton AI,通过"云原生+多云整合"技术低成本调度全球算力,抵御亚马逊、谷歌等云巨头的竞争。3月纳入合成数据公司Gretel,用生成式技术解决高质量训练数据短缺问题,完善AI开发生态。"买技术就是买时间",一位行业分析师如此评价这场白热化的军备竞赛。
千亿落子,国产半导体的合纵连横
国际巨头激战正酣,国内企业也在政策东风下加速整合。6月9日,海光信息宣布以1159.67亿元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创下A股首例"子公司吞并母公司"的纪录。合并后新公司市值将突破4000亿元,成为国产AI芯片与服务器领域的"超级航母"。
海光手握国产服务器CPU市场53.6%的份额,中科曙光则在高端计算机与存储技术全球领先,二者融合形成从芯片设计到算力服务的闭环。与此同时,国科微收购中芯宁波的举动更显战略魄力——这家年亏损近8亿元的晶圆厂,掌握着5G射频前端核心的BAW滤波器技术,已打入某头部手机厂商旗舰机供应链。"亏损换技术"背后,是设计企业向制造端延伸的决绝:国科微从纯芯片设计公司转型为"设计+制造"一体化的IDM模式,破解供应链"卡脖子"风险。
政策层面也在为并购潮添柴加火。科创板开板六周年之际,"科创板八条"明确支持硬科技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华创证券指出,这为半导体企业提供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的制度保障。
技术聚变,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对抗
细看并购图谱,技术协同成为核心逻辑。高通172亿收购Alphawave,看中的是其每秒1.6TB的超高速数据传输技术,这是下一代AI数据中心的关键血脉。恩智浦收购Kinara的NPU技术、英飞凌拿下Marvell的汽车以太网业务,都瞄准了智能汽车必备的感知与通信能力。
更前沿的突破也在并购中孕育。德国企业Black Semiconductor收购荷兰材料商Applied Nanolayers,获得8英寸石墨烯晶圆量产能力。其光电集成技术让芯片间通信效率提升4倍,计划2026年建成试产线。而西门子收购EDA企业Excellicon、Cadence并购Arm基础IP,则是在设计工具链上构筑护城河。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芯片对决,而是系统级方案的较量。"一位产业观察者指出,AMD从收购Xilinx到Enosemi的五年布局,已从处理器供应商蜕变为覆盖"算力+通信"的全栈方案商;英伟达借助Lepton AI向云服务延伸,同样在摆脱对硬件销售的依赖。
这场并购潮远未停歇。随着AI与汽车电子需求爆发,技术壁垒持续高企,资本驱动的资源重组正将半导体竞争推向深水区——单个企业的强弱已不再关键,生态级的协同突围将成为制胜法则。而中外企业不同的整合路径:国际巨头的技术补全与国内企业的产业链融合,正在描绘出全球半导体价值链重构的双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