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外资争当港股IPO基石投资者
2025-07-05

5e8e3057bfa37b1c3cb09a120ed2ccfd_28ad01bcb4cc967af9471e69cae0fc672b2c3745.png

基石投资者数量激增

2025年港股IPO市场热闹非凡。刚过去的半年里,超过40家公司登陆港交所,融资规模突破千亿港元。更引人注目的是基石投资者的活跃度——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港股43家新上市公司背后共有189家基石投资者站台,平均每家公司拥有4.39位基石支持。而去年同期,30家上市公司总共才吸引41位基石投资者,平均每家公司仅有1.37位。

 

基石投资者不是普通股民,他们通常是大型投资机构或产业基金,承诺在IPO时认购大额股份,并自愿锁定6至12个月。这种"真金白银+长期绑定"的模式,相当于给企业质量盖上信任章。市场表现印证了基石投资者的"含金量":今年映恩生物-B、宁德时代等拥有豪华基石阵容的新股,上市首日表现普遍亮眼。

 

地方国资成主力军

在江苏常熟,一家名为正力新能的电池材料企业4月登陆港股时,基石名单清一色是"本地人"——常熟市东南投资控股、苏州高端装备产业基金、江苏国企混改基金。这三家机构背后,站着的都是当地国资委。"现在地方国资抢基石席位很积极。华南某券商投行负责人透露,"他们和本地企业知根知底,审核流程比外资机构快得多。

 

榆煤基金总经理秦笙点破关键:"地方国资投资首要目标不是财务回报,而是落实产业规划。"5月,洛阳国资首次以基石投资者身份亮相国际资本市场,参与宁德时代港股IPO。洛阳工控集团通过旗下科创公司与国际资本同台竞技,目的明确——绑定新能源产业链龙头,把当地产业嵌入全球供应链。

 

外资机构强势回归

沉寂三年的外资正重新杀回香港市场。在宁德时代的基石名单里,出现了韩国最大投行Mirae Securities、管理上万亿美元资产的科威特投资局;恒瑞医药则吸引到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瑞银资管和全球另类投资巨头Oaktree集体下注。"去年下半年开始,外资回流趋势就很明显了。"香港一位投行人士感受真切,"他们尤其偏爱中国科技、医药和新消费公司,出手都是重注。"

 

6月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坦言:"三年前外资对中概股避之不及,现在是争相认购。"她观察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的多元化投资者都在涌向港股打新市场。全球资本重新平衡投资组合的背景下,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正在快速升温。

 

产业资本谋求协同效应

产业资本同样在基石投资舞台扮演重要角色。创新药企药捷安康-B的基石名单里,既有业务伙伴康方生物,也有核心供应商合肥科颖医药;茶饮品牌沪上阿姨的基石投资者华宝股份,正是其爆爆珠原料供应商。"产业资本做基石不是纯财务投资。"华南某产业基金负责人道破玄机,"要么看中战略协同,要么想整合产业链资源。

这种"既当股东又做生意"的模式渐成风潮。据统计,2025年前四个月共有15家上市公司参与基石投资,累计投入近32亿港元。产业巨头们通过基石投资绑定合作伙伴,实现资源共享与业务互补。

 

长线资金为何集体回流

基石投资者爆发的背后,是港股市场的整体回暖。2025年上半年,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0%,恒生科技指数一季度涨幅更是一度突破40%。打新赚钱效应刺激下,更多长线资金开始回归。港交所去年底推出的制度改革也添了把火——正在征求意见的新规拟允许基石投资者所持股份"分阶段解禁":50%股份锁定期缩短至3个月,剩余股份6个月解禁。

 

一位参与过多起港股IPO的律师分析:"锁定期缩短能提升资金周转效率,但也要警惕部分投机资金快进快出。"不过当前市场更关注的是增量空间——港交所数据显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股票的比例仍处低位,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下午三点的香港中环,基金经理们行色匆匆。"现在找基石额度比找停车位还难。"一位外资机构投资总监笑着抱怨,"好项目大家抢破头,上周有个生物医药IPO,二十多家机构争当基石。"站在重新热闹起来的交易大厅,港交所的铜锣终于等来了久违的喧嚣。